贫穷困顿,愤世嫉俗的庄子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年),名周,字子休,蒙城县城东郊人(今城关镇东城路)。曾为漆园吏,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庄子一生着书十余 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 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 学家以深刻、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贫穷困顿,愤世嫉俗
  一提起庄子,多少会给人一种较神奇的感觉。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他的家世渊源不可知,师承源流不清楚,生死年月也史无明文。在当时,没有人为他做传,也没有自述之文,因而他的身世自始自终都是个谜。
  然而,值得庆幸的是,在《庄子》书内,他的学生偶尔散漫地记载着他的一些行谊事迹,凭着这一鳞半爪的资料,也可在后人心中留下一个特殊的影像。
  庄子的生活是贫穷困顿的,在《庄子》书中就有记述,例如一篇关于他向人告债的故事:
  有一次庄子因为家里没有下锅的米了,于是向监河侯借米。监河侯说:“好的,等我收到地方上人民的租税时再借给你,行吗?”
   庄子听了之后心里很不高兴,说:“我昨天来的时候,中途听得有呼唤我的声音。我回头一看,原来在车轮辗过成洼的地方,有一条鲫鱼。我便问它说:‘喂,鲫 鱼!你在这里干什么呢?’鲫鱼回答说:‘我是东海的水族。你有少许的水救活我吗?’我说:‘好的,等我到南方游说吴越的国王,激引西江的水来迎接你。可以 吗?’鲫鱼听了,心里很不高兴,沉着脸说:‘我因为离了水,失去了安身之处。我只要少许的水就可以得救。你说这话,不如早一点到干鱼市上去找我吧!’”
  庄了虽是以寓言的方式表述这个故事的,但他的家贫确是实情,另外一段记载也可看出他那穷困的样子:
   有一次,他穿着有补钉的布衣和破鞋去访问魏王,魏王问他何以如此潦倒,庄子却说,我这叫做穷,不叫做潦倒。两个词的意思截然不同,所谓生不逢时。他把自 己比作落在荆棘丛里的猿猴,“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说自己“今处昏上乱相之间”,没有办法。这说明他对自己生不逢时感到特别的失望。
  还有一次,有个叫曹商的宋国人,被宋王派往秦国作使臣。他启程的时候,宋王送了几辆车给他作交通工具。曹商来到秦国后,对秦王百般献媚,千般讨好,终于博得了秦王的欢心,于是又赏给了他100辆车。
   曹商带着秦王赏的100辆车在返宋的路途中遇到庄子。他掩饰不住自己的得意之情,在庄子面前炫耀说:“像你这样长年居住在偏僻狭窄的小巷深处,穷愁潦 倒,整天靠编织草鞋来维持生计,使人饿得面黄肌瘦。这种困窘的日子,我曹商一天也过不下去!你再看看我吧,我这次奉命出使秦国,仅凭这张三寸不烂之舌,很 快就赢得了拥有万辆军车之富的秦王的赏识,一下子就赐给了我100辆新车。这才是我曹商的本事呀!”
  庄子懒得看这个得意洋洋的官迷, 他只顾翻晒打草鞋的蒲草,连头也不抬,不屑一顾地回敬道:“我听说秦王在生病的时候召来了许多医生,对他们当面许诺:凡是能挑破粉刺排脓生肌的,赏车一 辆;而愿意为其舐痔的,则赏车五辆。治病的部位愈下,所得的赏赐愈多。我想,你大概是用自己的舌头去舔过秦王的痔疮,而且是舔得十分尽心卖力的吧?不然, 秦王怎么会赏给你这么多车呢?你这肮脏的东西,还是快点给我走远些吧!”
  正是他愤世嫉俗的心理,使他成为了一个蔑视权贵、鄙视利禄,而追求个人自由的思想家。他尖刻、猛烈地抨击当时罪恶的社会。什么圣人、王公大人、圣王之法、仁义礼乐,都被他骂得痛快淋漓。
   庄子的一生都是在穷困中度过的,在这期间,并不是他没有机会做官,过荣华富贵的生活,而是他不愿意做官,蔑视权贵,视金钱如粪土。庄子的才能闻名遐迩。 楚威王听说了庄子的才干,就派了两名使臣带着重金去聘他当宰相。庄子对使臣说:“千金、相位确是重利尊位,但这好比祭祀用的牛,喂养多年,便给它披上绣花 衣裳送到太庙作祭品,你说那牛是愿意吃饱干活,还是愿意当祭品之后,再披上上好的绣花衣服,我想它大概愿意过前者的生活吧。”庄子用久已死去的牛被供奉比 喻官爵受吹捧,在他看来,这不过是虚名而已,他宁可像活龟拖着尾巴在泥里爬,也不进入官场以示显赫;宁肯生活贫寒,钓鱼维生,也不追逐官禄,这是他对现实 不满的超然态度。因此他愤世嫉俗,“终生不仕”。他厌恶虚伪的仁义礼智的封建制度,对当时封建等级宗法的社会抱有强烈的不满情绪。为了不和当权者同流合 污,庄子后来干脆当了隐士,以表明自己是愤世嫉俗、痛恨权贵的。庄子尖锐地抨击当时的罪恶社会,把圣人、王公大人,把圣王之法、仁义礼乐,都骂得痛快淋 漓。他的矛头直指当时残暴的诸侯国君,骂他们是“大盗”、是“窃国者”。而对下层劳动人民,庄子则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同情。这说明,庄子作为一个贫苦的知识 份子,虽然不是一个完全自食其力的人,但他是接近和同情劳动人民的。他在《达生》篇中,记述了庄公为满足私欲,让东野稷拼命地表演赶车技术,而累坏良马的 故事,表达了自己对东野稷的同情。庄子还赞美过杀牛技术纯熟的庖丁、斫轮工匠、运斤成风的石匠、制锯的梓庆,这些说明庄子和下层劳动人民思想感情的接近。 后世那些不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几乎都从庄子的思想中汲取过积极的营养。
  在庄子的一生中,除了清贫,还隐于江湖,匿于荒 野,穷闾陋巷之中博览群书,埋头著述立说研究百家,以独特独立的见解,津津乐道于处世之道。在一个混沌朦胧的社会,独享一份心灵建构的价值观念,没有任何 牵累,悠然自处,怡然自适,超越任何劳苦,摆脱一切束缚,顺天道和人生边缘来反思人生,开拓人类思想理性的家园。庄子对自然与他然、适与不适、无为与有 为、无用与有用、以欢释悲,以悲放欢作了相对的解释,用简单通俗的寓言故事阐释了深刻的辩证关系。爱憎分明,超凡脱俗,其思想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深入人 性,一步一步推进,层层切中时弊,彻察动乱的根由,正视人类后天本性的不幸,强调生活原汁原味的朴实,体察人心忐忑重负的感受。“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 人无名”。(《逍遥游》)“诗能南华锦绣文,焚香肃拜庄周坟,贤愚自古皆入土,谁似先生百世闻!”张良珂在怀古诗中这样评价道。
  没做过官,没经过商,仅有的财产是一枝笔,一个脑袋,然而不论在文学还是哲学上,庄子都成为了永恒。
  庄子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言: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其生若浮,其死若休,淡然独与神明居。庄子者,古之博大真人哉!
  庄子的人生观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坛,真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庄子作为道家的著名代表人物,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独秀一芳,在中华文坛流芳数千年,他的着书立说 无不闪烁着思想的光辉,这些见地在数千年前的古代,真是难能可贵。他对宇宙、人生、社会的体认,对世人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下面我们主要就庄子对人的本性 的探索与追求来展开话题,为读者讲述庄子对人性的看法以及他的人生观。
  庄子哲学是生命的哲学,它不是一种救世学说,而是一种救人的,寻求思想解脱与个性张扬的学说。
   在人生观方面,庄子鄙弃世俗追求名誉地位,声色货利的生活,要求达到精神自由的世界。庄子的人生观是一种谋求个体精神独立自然的人格理想。庄子认为,自 然的一切都是美好的,认为的一切都是不好的。他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意思是 说,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生活,不要将认为的因素强加于自然,将人为的因素强加于物,强给赤身裸首的马戴上笼套,强给无孔的牛鼻穿上孔,拴上绳子,不要以得 自然的天性去殉功名。从这种自然的原则出发,庄子认为真正的自由在于任其自然,具备了理想人格的人就是无条件地与自然为一的“至人”。
  曾经有人这样说:“在所有的词汇中,最吸引我的莫过于‘自由’。因为它不但是人生的追求目标,更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古往今来,经过圣哲先贤的反复弹拨,它如一块巨大的磁场,使得人们为之奋斗不息。名誉、财富、地位、爱情乃至于生命,在它的面前都黯然失色。
   自由,在庄子那里,解释为“自适”,亦谓之“适志”。庄子认为,万物间的区别与事物的成毁(存在与不存在)是相对的,都无一例外地受到外界环境条件的制 约。尽管他的“逍遥游”其含义实际接近于我们常说的“绝对自由”。绝对即无条件,亦即无所依傍。这是庄子追求的人生之最高理想。
  庄子 认为,生活中人之所以不自由,是因为受现实世界的是非之辨、贵贱升降、贫富变迁、生死祸福等困扰,受到各种物质条件的限制,人们有所依赖,有所期待、有所 追求而造成的,这叫做“有待”。在《逍遥游》中,庄子认为自然万物中大至高飞几万里的鲲鹏,寿命几千年的冥灵、木椿,小至飞不过数仞的蜩与学鸠,寿命短得 可怜的蟪蛄,社会上的大道德像不慕虚荣的宋莱子,可御风而行的列子,小德如“知效一宫,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的人都必须依赖某种外在条件,方能 有所作为,所以都称不上绝对的自由。真正能获得自由的“至人”是无所待的。只有“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恶手待哉”,只有“无名”(不要名位) 的圣人,“无功”(不要功业)的神人,“无己”(物我两忘)的至人,才会进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从而获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即逍遥 游。因此要获得自由,人们就必须从“有待”进入“无待”。
  庄子的人生哲学反映了对人生的达观态度,在“无求无欲”中寻求精神和肉体逍 遥自适。“无求无欲”并不等于颓废、消极避世、放弃追求,而是有所求,有所不求。纵观庄子一生,作为一个沉思默想,不求功名的隐士型思想家,基本上没参加 过任何重大的历史事件,也没“封侯拜相”,表现了豁达、开朗、与世无争的人生观。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超功利、超自然的人生追求,是作者不满当时纷乱的社会,并企图摆脱现实的空想,在生活中绝对不会实现的。
   庄子认为,首先要了解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自然而然的,不得必然的,应该“安之若命”,而不必有所爱憎喜怒于其间,这样就可以摆脱外物的干扰,获得最大的 精神自由,看他的文章,现实的人认为,庄子纯粹在胡言乱语。而正是这些胡言乱语,却反映了他对宇宙人生的真切体验和严肃思考。刘熙载说,“庄子”“寓真于 诞,寓实于玄”,可谓道出了庄子为人的真谛。而所有这些,都使文章充满了虚幻的荒诞和浪漫。儒家不多谈生死问题。庄子则大谈生死问题,认为对于生与死应该 等量齐观,不必悦生恶死。
  庄子肯定客观规律性,但是完全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他认为,承认一切“事之变”都不是不得不热的,实际上只是不动情感,泰然自若,就能“自适其适”了。这种自由只是一种消极的适应而已。庄子向往自由,其实只是用虚幻的想象来安慰自己。
   庄子所生活的时代,既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年代,又是一个攻伐杀戮、民不聊生的动乱年代。对他而言,能做的、或者说只能做的就是泯灭物我的对立,忘记人 世、忘记自己的存在,解除苦乐、得失、毁誉等等对自己的束缚,使心志专一虚静与“道”合一。所以,产生这种消极悲观的人生观,既是其“无己”“无待”、 “物我”一体的人生最高境界追求的结果,同时也有时代客观因素的原因,我们绝对不能苛求古人,否则就有不近情理之嫌。
  大多数人都承 认,庄子哲学是美学的,审美的,从庄子哲学中发展出中国的美学。但是,庄子哲学中的美,并不是纯粹的只讲自然美或艺术美,而是讲人与自然合一的精神愉悦,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表现人的自由人格的,是表现人的心灵境界的。不计利害、不求“荣华”而向自然界完全敞开,空灵而有光明,这样的情感世界是庄子所提倡的最 真实的心灵世界。道就是生命之光,道的境界就是生命的自由。这同儒家也从情感出发而实现仁的境界是同源而异趣的。从庄子的“诙谐”可以看到,庄子与儒家孔 子并不是根本对立的。儒家强调的是人类的同情心、不忍之心;庄子强调的是个人的无待之心、无心之心,即心灵自由,但二者都出于“真情”则是一致的。庄子没 有提出道德上的所谓“意志自由”,却开创了中国哲学的“真情自由”。
  有人说,庄子哲学没有实用价值,其实他本人也不主张道有任何实用 价值。但是,庄子哲学对于提高人的心灵境界,培养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乐趣,实现人的心灵自由,具有极重要的价值。“人如何生活?”“人如何生活得更 好?”各种哲学都在回答这个问题,庄子哲学从情感心灵的角度为人们做出了非常有意义的回答。
  庄子哲学是生命哲学。浓,但化得开;深,但不佶屈聱牙。任满腹经纶跃然纸上,任才华横溢细水长流。
  庄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庄子对中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现就其对中国文人的影响,仅从正负两面来讨论,作一个简单的探讨。
  一、庄子思想对后世的积极影响
   庄子思想中,使人进步的积极行为表现为敢于正视现实、勇于批判社会的品格。在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战国时期,庄子表现出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并不像所有人 那样急于谋个一官半职,而他却放弃丞相之职,只为自由,具有一种超越的品质。这些都为后来许多怀才不遇的后世文人起了很好的典范。同时也说明了庄子的思想 让后世文人在寂寞无为时的一种心理上的寄托,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还有李白不得志而走的,丰子恺的潜修,无不脱于外物。同样对于物质的 享受,儒家君子人格追求的是道德快乐、心理满足,而不是物质享受。如“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志”,这是一种节制的物欲。而庄子则“喜怒哀乐不入于胸 次”《田子方》。“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这是一种对物欲的超越。庄子的这一超越,使自身受到了良好的修行,除此之外,还影响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一派,催生 了李白“欲上青天览明月”,俨然一个逍遥游。有后人讲评两者关系,“大约太白诗与庄文同妙;意接而词不接,发想无端,如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此 外,后世中如范仲淹等儒家学者也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还有现在的一句话“何必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的超脱。
  庄子这种人格的形 成来源于他对生活中人们的认识。“人心险于山川”,也就是这“险”造就了人间的一切苦痛。要摆脱世俗苦痛,就必须超脱自我,就像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要超 越别人,必须先超越自己。虽然庄子能超脱自我,但那种对世俗不适应的挣扎给后代文人带来了一个心灵方向,于是有了魏晋文人的不羁,有了唐代文人的狂涓人 格。
  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如果孔子儒家满足了中国知识分子功名的、人事的、严肃的和在乎的需要。那么,庄子道家则满足了中国知识分子 浪漫的、从容不迫的和崇尚自由、悠闲适意的要求。孔子儒家把中国知识分子带进了一个有着良好安定秩序的社会之中,使他们一门心思的只注重功名利禄,或者今 天应该怎样做明天就能升官发财了。然而,当他们一旦受到挫折和打击,庄子道家就把他们从秩序中接过来,消除他们的郁闷和创伤,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安慰。不能 “只是”消极地把庄子道家看成是失意知识分子心灵的麻醉剂,更应该说他是知识分子自我迷失的一副清心剂和“自我”的兴奋剂,也是一种能让他们暂时抛弃所有 痛苦的事情,让他们暂时的放弃,暂时地减轻他们的压力,免得造成他们人格上的分裂。也可以这样说,孔子儒家的社会秩序取向和功名价值,时刻约束和抑制着知 识分子们的性情,使他们处于不断的紧张之中;庄子道家的个人自由取向和自我价值,时刻使知识分子舒展自己的性情,率性称情而行。这就是庄子思想给后世带来 的积极影响。
  二、庄子思想对后世的消极影响
  虽说庄子的思想让人们拥有了积极的思想,可与此同时,他也让人们学会 了自私、曲意逢迎、见风使舵。在当时那个动荡的社会里,战争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立和紧张。父子相残、兄弟相戮、军臣相刃屡有发生,人人都感到有一股 潜在的危机存在,当然庄子也不例外。他作为一个智者和一个思想家,时刻警惕着危机,同时他没有停留在对这种现象的谴责和批判上,而是想办法解决,试图给人 们找到一条游刃于社会的生存之路,一条能够让每个人都活到老的道路,即“缘都以为径”。在《养生主》中提出了这一思想“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都以为 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以上内容由整理发布(www.)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链接:https://famous.a8z8.com/TheSpringandAutumn/14981.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