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约公元前520~前465),春秋末越国国君(前496年—前465年)在位,也是春秋时代的最后一位霸主。
中文名:姒勾践
外文名:Goujian
别名:句践、菼执
国籍:越国
民族:于越
出生地:大越(今浙江绍兴)
职业:越王
主要成就:灭吴称霸
在位:前496年—前465年
相关典故:卧薪尝胆
勾践,春秋末越国国君(前497年—前465年)在位。姓姒(因为是的后代,所以姓姒),名勾践,又名菼执。曾败于吴,屈服求和。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成强国。公元前473年灭吴。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去世,其子勾践继位。吴王阖闾勾践乘越国丧乱之际发兵攻越,越国军民痛恨吴国乘人之危的行径,同仇敌忾,奋力抵抗,大败吴军,吴王阖闾负伤死在归途中。
吴王夫差继位,三年潜心备战,公元前494年,率复仇大军杀向越国。越国水军几乎全军覆没,越王勾践逃到会稽山,越国向吴国屈辱求和。
按照吴国的要求,越王勾践带着夫人和大臣去吴国服苦役。越王给阖闾看坟,给夫差喂马,还给夫差脱鞋,服侍夫差上厕所。勾践三人受尽嘲笑和羞辱。为图复国大计,勾践顽强地忍耐着吴国对他的精神和肉体折磨,对吴王夫差更加恭敬驯服。
夫差生病,勾践观其粪便察看病情令夫差十分感动。三年苦役期满,吴王放勾践回国。勾践君臣相见,抱头痛哭,立志雪耻复仇。
勾践回国后,时刻不忘吴国受辱的情景。他睡觉时,躺在乱柴草之上,夜夜不得安眠,睁眼便是励精图志,早日报仇!勾践在自己的屋里挂了一只苦胆,每顿饭都要尝尝苦味,提醒自己时时不忘在吴国的苦难和耻辱经历。
他身着粗布,顿顿粝食,跟百姓一起耕田播种。勾践夫人带领妇女养蚕织布,发展生产。勾践夫妻与百姓同甘共苦,激励了全国上下齐心努力,奋发图强,早日灭吴雪耻。
勾践又采用大臣文种建议,贿赂吴王,麻痹对方;收购吴国粮食,使之粮库空虚;赠送木料,耗费吴国人力物力兴建宫殿;散布谣言,离间吴国军臣,杀害;施用美人计,消磨夫差精力,不问正事,加速吴亡。
勾践施行的美人计最厉害。夫差在美人的美色迷惑下,按照越国的心愿和设想的步骤,一步步走向灭亡。公元前482年,越王乘夫差去黄池会盟,偷袭吴国成功,吴国只好求和。后来越国再次起兵,灭掉吴国,夫差自杀身亡。
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最终雪耻灭吴的故事一直在流传,然而有人提出疑问:历史上真有“卧薪和尝胆”这回事吗?
《左传》的“定公”“哀公”两代君王历史部分,大量记述了越王勾践当政国事,但没有提过他有卧薪尝胆之事,《国话》中的《吴语》和《越语》记载了吴越争斗经过,却也没有勾践卧薪尝胆的叙述。《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仅记载勾践:床前悬挂苦胆,坐卧都看得到,吃饭时尝尝苦胆的滋味。
司马迁认定勾践有尝胆之事,但没提卧薪之事。什么时候出现“卧薪尝胆”这个成语呢?北宋文学家苏轼写过一篇《拟孙权答书》。北宋的苏轼为三国孙权虚拟一篇书信给曹操,信中,苏轼发挥想像,戏说孙权“卧薪尝胆”。这个无中生有的事,与勾践并不相关。
到南宋时期,吕祖谦在《左氏传说》中,谈到吴王差“坐薪尝胆”。明朝张溥在《春秋列国论》中说,夫差位,为报父仇,卧薪尝胆激励自己。这种说法把夫差举出来,没勾践什么事儿了。
南宋的书籍却屡屡提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明末梁鱼的《浣溪沙》剧本,又极力渲染勾践苦心志、劳筋骨卧薪尝胆的英雄作为。明末作家冯梦龙在自己的历史小中,也多次提到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孰是孰非,莫衷一是。
《吴越春秋》中《勾践归国外传》又是如此记载说:王归国后,磨砺身心,日夜操劳。困极之时,“攻之蓼”。蓼是非常苦的菜,蓼菜多了,就是蓼薪。勾践困了,就用苦菜刺激眼睛鼻子,打消睡意。“尝胆”是嘴体味苦滋味,“卧薪”则是“目卧则攻之以蓼薪”,不让睛闭上睡觉。
后人把“卧薪”说成是卧倒在柴草上,是《吴越春秋》的误解,误传。卧薪尝胆的故事催人奋进千百年,如果说是假的,后世人好生尴尬。如果说是真的,又有许多证据反驳它总之,真真假假,让人困惑不已。
总结:
勾践:忍常人所不能忍之大耻辱,难能可贵(有些耻辱甚至是他自找的)。这不仅需要毅力,还需要化解屡次危机的智慧,并战胜不断得而复失、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所带来的巨大挫折感及心理落差。眼看众多亲人死于己手,更是需要极强的理性去克制冲动,去保持心态的平常。
这是一个极度坚韧的大人物,一个千古英雄人物。另外不得不说的是,这的确也是个狠角色,心狠手辣,得志猖狂。“仁”之与他,是无半点联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