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节 商鞅变法

商鞅,伟大的政治改革家,列国“十大名相”的第三人,以其血腥但富有成效的改革,既留下了美名,又留下了骂名。他和秦孝公这个难得的明君一起变法图强,成为对中国封建社会建设和延续最有贡献的人之一。
  商鞅是卫国国君的庶出公子,名鞅,以公孙为氏,所以又被称做卫鞅或公孙鞅。叫商鞅,是因为后来他的封地在商(今陕西省商洛镇西北)。他的祖先原本是姬姓,封地在卫。
   商鞅从小就喜欢攻读刑名之学。用今天的说法,学的是法学派的理论。但在法家的学子当中,他志向更高远,学识更深邃。他虽然是卫国人,但看到卫国小而弱, 不会有什么作为,施展自己的才能受到国力限制。当时孟尝君田文在魏做相国,就想投奔他一展抱负,等他到了魏国田文已经去世,此时的魏国公叔痤为相,初 期就做了一名中庶子(古代掌握诸侯和大夫的庶子戒令和教令的官)。在相互的接触中公叔痤知道了他的才干。这个公叔痤就是被秦献公俘虏了又放回来的那位,因 为吃了不少的苦,身体不大好,认识到商鞅是个人才准备向魏惠王举荐,但这时的他已经病重了。魏惠王也算是个知才善任而且尊才重才的人,知道相国病重就前来 探望。顾及到后事也就直言不讳地问公孙痤:您的病如果久治不愈,谁可以接替你的相位?
  公叔痤说:中庶子卫鞅,年纪虽轻却身怀奇才,大王如果想让魏国强盛,就应该把国家交给他来治理。
  说来也是天意,也算有识人之明的魏惠王,就是没看好卫鞅。沉默了半天没说话。魏王要离开了,公叔痤让左右侍者退下,悄悄地对魏王说:大王如果不准备重用卫鞅,就一定要杀了他,不能让他离境,离境必为魏害。
   魏王随意地答应下来就走了。魏王走后,公孙痤又不忍心这样的奇才殒命,就派人找来卫鞅并告诉他:今天大王向我询问相国的接替人选,我推荐了你。但从大王 的表情看他并没有接受这个举荐。我身为相国,只能先公后私,先理后情,就建议大王不用你就杀了你,不然会为害魏国。大王已经答应了我,但我又不忍心你这个 奇才被害,所以还是要告诉你赶紧逃走,不然性命难保。
  卫鞅根本就没有惊慌,平淡地说:老相国,大王既然没能采纳你用我的建议,他又怎么能采纳你杀我的建议呢。说完陪着公孙痤谈了一会话离开了相府,卫鞅仍坦然地留在了魏国。
  再说魏惠王离开相府回到公宫对身边的人说:相国病得很重啊,实在让人悲伤!他已经病得糊涂了,居然让我把国政交给卫鞅,这不是荒唐吗?
   公孙痤死后,卫鞅听说秦孝公下令求贤,想要重振穆公当年的雄风,就西行到了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求见孝公。秦孝公立即会见了卫鞅。交谈了很长时 间,但孝公对卫鞅所说的没有兴趣,听着听着睡着了。卫鞅走了孝公就对景监发了一通脾气,说:你推荐的那个所谓贤才不过是个无知之徒罢了,这样的迂腐之人还 能治国吗?
  景监找到卫鞅就责备了他,卫鞅说我还没有向君侯说我自己的想法,只是用三皇五帝的治世之道来劝说孝公,但他的心思不在这上,根本不加理会呀!
  五天之后,卫鞅又要求见秦孝公。孝公又接见了他,这次谈的比上次时间长,但还是没有引起孝公的兴趣。卫鞅走了,孝公对景监又发了一通脾气。景监就又去责备卫鞅。卫鞅说:这次我是用三王的王道治世之道来劝说孝公,他还是没听进去。我请求再见一次孝公。
   在景监的坚持下,孝公再次会见了卫鞅。这一次孝公听进去了,但觉得不实用,没有实施价值。卫鞅离开后,孝公对景监说:你的那位来客学识不错,我可以和他 继续交谈。但他讲的东西不实用,短期内收不到实效。景监把这话告诉了卫鞅,卫鞅说:这次我是用人道治世来劝说孝公,他已经有心思采纳了,如果再召见我,我 知道该讲什么了。
  卫鞅再次见到了孝公,孝公和他交谈,开始坐的还远,越听越不由自主地向前挪,交谈了好几天还没谈够。景监对卫鞅说: 你用什么学识打动了我们君主,让他那么高兴?卫鞅说:我用帝王之道达到夏商周三代盛世之学来劝说国君,可是国君说:时间太长,我的生命有限,怎么可能默默 无闻地等待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来成就帝王之业呢?因此我就向君主陈述霸道治国的强国之道,国君很高兴。但这样的治世办法收效快,却收不到德治的效果。
   秦孝公是治急病要用猛药,准备启用卫鞅实施变法。但又有些顾虑担心遭到天下非议。卫鞅说:行动迟疑不决就不会成名,做事犹豫不定就不会成功。凡是有超常 举动的人,必然会受到世俗的非难;有独到见解的谋划者,必定会受到部分利益受侵害百姓的攻击诽谤。愚蠢的人对已经做成的事情还要感到困惑,而智慧的人对没 有发生的事情都能预见。百姓和您所处的位置不同,不会像您那么注重国家的长远利益,注重的是自己的眼前自身利益,所以百姓不可以同他们谋划事业的开始,只 可以和他们共享事业的成功。讲论最高道德的人不附和世俗,成就伟大功业的人不征询民众。所以圣人如果可以强国就不沿用旧法,只要可以从长远上利民,也就不 必遵循旧制度。
  秦孝公听了这番话,叫了一声:好!
  在朝议会上大夫甘龙提出反对意见说:圣人不改民俗而施教,智者不变法度而治国。依照民俗施教,可以事半功倍,根据成法治国,可以让官吏平而百姓安。
   卫鞅反驳说:甘龙所说的,是凡夫俗子的见识。寻常的人可以安于陈规陋习,寻常的学者也可以局限所见所闻。用这两种人做官,守业循法可以,但干不成什么大 事,创不下什么伟业。夏、商、周三代,施用不同的礼教而成就霸业,五伯则因施行不同于前人的法制才成就霸业。智慧的人制定法律,愚蠢的人受制于法律;贤能 的人更改礼教,无能的人拘泥旧礼。
  大夫杜挚站出来反对说: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更改法度,没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更换器具,效仿古法没有错失,遵循旧礼也不是邪恶。
  卫鞅反驳说:治理国家的途径不是一条,只要利国利民就不必拘泥于古法。所以商汤、周武不循古道才缔造了王业,夏桀、殷纣因不改变旧礼才致于亡国,只要能富国强兵,违背古制不可以否定,因循守旧也不值得赞美。
  在这场奴隶制复古思想和封建化变法思想的论战中,孝公这个决策人向变法投了赞成票。以上内容由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链接:https://famous.a8z8.com/TheSpringandAutumn/15855.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