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文化的辉煌与消灭,很少与朝代的兴亡同步,国家分裂,政治混乱时,思想反而开放;国家统一,政治稳定,思想却往往僵持不化。
> 百家争鸣 >   统治者第一维护的是自己的政权,而不是人民的权利和自由。的民本思想,最让统治者忌恨,甚至拆了孟庙,毁了孟子的牌位。靠暴力手段获得皇权的人,最害怕有人步其后尘,效仿其行为进行革命,而大凡继承皇位的人,最害怕野心家篡夺他的位子。
  防民之口,胜于防川。统治者设法对人进行精神奴役,让每个人成为乖乖的“愚民”,于是焚书坑儒汉朝罢黜百家,尚武轻文,宋明推行理学,清朝大搞文字狱,等等,都是为了禁锢思想,把所有人的灵魂纳入统一的模式。
  当社会出现战乱时,社会主流文化开始溃泻,统治者的精力转移到如何保命上,而颠覆政权的各势力集团忙于相互较量、争斗,这时,单元文化格局打破,禁锢的思想得以解放,各种思潮应运而生,人们有了更多说话的机会,精神祈求变成多样化,以致出现了“百家齐放”的局面。
   我国古代史前曾经存在着三大比较强大的民族集团,即河洛地区的华夏民族集团、海岱地区的东夷民族集团和江汉地区的苗蛮民族集团,从而形成由这三个民族集 团所在地区的氏族文化共同组合的多源头、多根系的汉文化。到了先秦时期,这种初具规模的汉文化又发展派生为邹鲁、秦蜀、荆楚、三晋、燕齐、吴越等不同地域 的区域文化。在区域文化的基础上,经过“百家争鸣”文化热潮的激荡磨炼,转而又出现了诸如阴阳、儒、道、墨、法、名、兵、农、杂等众多不同的思想 文化。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的文化高涨时期,它为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准备了充足的条件。
  春秋以来,“学在官府”的局面逐渐被打破, “士”阶层出现,他们居于官民之间,从事各种各样的精神活动,是社会改革的设计者与推行者,是变革中各阶层的形象代言人。另一方面,战国时期统一的封建政 权还未形成,仍处在封建割据的状态,地主阶级的统治思想还未形成,因此学术政策宽松,为百家争鸣创造了宽松的社会环境,各阶层的思想家可以自由地著书立 说,不会受到压制。
  儒墨显学之争。的代表人物是,他是春秋后期的鲁国人,曾在鲁国为下级和中级官吏。后来他自办学样,以教书 为生,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文化理念。孔子在政治上尊崇尧、舜、文、武、,赞扬西周的制度,认为那时是人类的理想社会。他的这一思想并不是历史的倒 退,而是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所振兴。他认为大至国家、小至家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要以一定的封建伦理来维系。因此,人们都要加强个人的修养,要 各守其位,各司其事,各尽其职。他把这些行为规范概括为八个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反对暴政,反对地主贵族的残酷剥削;主张行“仁政”。孔子 的政治社会学说的核心是“仁”,“仁”是最高的理想境界;为实现“仁”而制定的制度和行为准则称之为“礼”。儒家的代表人物还有孟子荀子
   墨子是从儒学阵营杀出来的反对者,是小生产者的代言人,表达了代表庶人利益的知识分子要求参与政权的呼声。尚贤、尚同、兼爱、非政、节用、节葬、非乐、 非命、天志、明鬼,是墨学十大纲领,是墨家改造社会的政治宣言。墨家主张无论“贫富贵贱”,只要有才皆能参政;主张“爱无差等”、“兼以易别”,人与人之 间的相爱是均等的;提倡“非命”,强调人力;认为利义合一。
  儒墨显学间的不同,主要是因为他们所代表的阶级地位不同。但他们的观点并非是根本对立的,“仁”与“兼爱”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在讨论人与人友爱的关系,都是为了建立一个人际关系和谐的美好理想社会。
  儒家、法家的斗争与融合。法家是战国时期以法为思想核心的重要学派,战国末期的是集大成者。秦晋法家是先秦法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他们主张严刑峻法,反对礼仪教化,专重于法、术、势,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力并天下,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在治国上,法家鼓吹暴力,鄙薄仁义道德,攻击仁义使士兵弱政乱。这种思想的致命弱点是它主张对人民进行残酷的镇压,提倡文化专制。法家的历史观强调进化,主张变革,反对复古,是真正的历史进化论者。但它过于强调变化,忽略了古今相联系的一面,否定了历史的继承性。
  儒法合流的关键人物是战国末期儒学大师荀子,他的思想体系,从天道观到认识论、方法论都达到了先秦思想的最高水平。
   道家的创始人是,他是楚国人,约与孔子同时代。到了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是庄周,他的相对论、生死观影响深远。《道德经》和《》二书是道家 学说的经典,书中的许多内容是对儒家思想的“反动”与“抨击”。孔子提倡“仁义”,老子却说:“大道废,有仁义。”孔子主张加强学习,老子却认为“绝学无 忧”。当然,老子思想并非反动,他推行的是“无为而治”,维护事物包括人的自然天性。
  在《道德经》中,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 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这句话的大意是:有一个神秘的东西,在天地产生以前它就存在着,无声无 息,独立于万物而循环运行永不停歇,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它,只好勉强地称它为“道”。根据老聃的定义,“道”有着这样的特性:“道”没有固定的形体; “道”是独立存在的,不会因为什么物体的消亡而消失。但是,既然“道”有着这样的特性,老聃又怎么能够发现它呢?很显然,“道”虽然无声无息又独立万物, 但它肯定以某种形式作用于万物之中,这样,人类才有可能发现它的存在。这样的条件,在现代科学理论中只有一个客观实在符合,那就是“规律”。相关文章推荐:以上内容由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链接:https://famous.a8z8.com/TheSpringandAutumn/15912.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