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地图山西 地形 公元前1046年前后,周武王姬发联合众多方国和部落伐商。在牧野之战中,周大获全胜,商就此 灭亡。 管蔡之乱:武王驾崩后成王继位,周公摄政。部分周贵族勾结商纣王之子武庚发动大规模叛乱, 史称“管蔡之乱”,位于今山西南部的商朝旧方 国——唐国也卷入其中。 周公率军平叛,历时三年平息叛乱。在平叛过程中,一些参与叛乱的方国为周所灭。为防止类似 事件复发,周王朝将王室子孙、亲属和功臣分封 到各地作为新主,以屏藩王畿。 周成王的同母兄弟叔虞受封唐国故地,史称唐叔虞,《史记晋世家》以一个颇为有 趣的故事“桐叶封弟”记述此事。 唐,是夏朝的故地,称之为夏虚。古唐国在周朝建立前就已存在,属于尧的后裔。 周成王时,将弟弟唐叔虞封于此,当时仍 初,晋国只是“河、汾之东,方百里”的一个小国,位于今天晋南曲沃县、翼城县 一带。 晋文侯在晋国历史上是一位杰出的君主,公元前771年,与郑武公、秦襄公联合勤王, 保驾周平王东迁洛邑,稳定了东周初年的 局势。因护送平王东迁有功,周平王对其 进行了嘉奖和赏赐。在晋国历史上获此殊 荣者仅有三人,即唐叔虞、晋文侯和后来 称霸天下的晋文公重耳。 曲沃代翼:曲沃武公贿赂周釐王,釐王封 其为晋君,列为诸侯,其人自号晋武公。
从此,晋国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晋文公:公元前636年,在外流亡19年的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国即位,是为晋文 公。这个时候(春秋中期),中国历史进 入诸侯争霸的阶段。晋文公重用贤能,大 力发展经济和军事实力,同时高举“尊王 攘夷”旗帜,晋国逐渐强盛。公元前635年, 晋文公率军平定周王室内乱,为此周襄王 赏赐晋国黄河以北的8座城邑,晋文公由此 声名大振。 公元前632年,日益强盛的晋国与当时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楚国在城濮(今山东省鄄 城一带)进行决战,史称“城濮之战”, 晋国获胜。 直到公元前506年,正卿范献子依然以霸主之命召集17路诸侯会盟。在此期间,晋国 维护着东周天下的秩序及周天子的统治, 积极充当着周朝的宪兵,疆域最大时占有 今山西大部和河北、河南、陕西、山东的 部分地区,是为中国北方第一大国。 城濮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有详细记载的战例,也是诱敌深入战术的典范。据说是先轸的谋划。 前632年,四月初四,楚军和晋军在城濮(今山 东鄄城西南)交战。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许 下“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 芒。子玉不顾楚成王告戒,率军冒进,被晋军歼 灭两翼。
楚军大败。 退避三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晋文公)逃亡在楚国时,楚王问他将来怎样报 答自己。重耳说,如果将来晋楚交兵,“退避三 舍”。后来晋楚在城濮交战,晋文公遵守诺言, 把军队撤九十里。 公元前585年,晋景公将都城迁到“土厚水深”的新田(今山西省侯马市),新田成 为晋国乃至整个中国北方重要的政治、经 济和文化中心。 公元前573年至前558年,雄才大略的晋悼公在位。悼公依靠诸卿大刀阔斧地实施了 一系列改革,增强了晋国的实力,晋国的 霸业再现文公时代的辉煌。 公元前558年,悼公去世,十岁的太子彪即位为平公,六卿把持政权,"政出多门", 诸侯无所适从,悼公的霸业开始衰落。 邲之战:晋国和楚国于西元前597年在邲(今河 南荥阳东北)发生的一场大战。邲之战,楚军大 破晋军,扬眉吐气的楚庄王终于宏图大展,“三 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楚 庄王由此开始建立了自己的霸权,被列为“春秋 五霸”之一。 从公元前557年晋平公即位,到公元前453年的百余年间,是六卿专政到三家分晋的过渡时期。 晋国晚期,公室衰微,军政实权由范、中行、智、赵、魏、韩六卿掌控,史称 “六卿专政”。
权卿 们为了各自的利益,纷纷营建根据地,不断缔结 联盟和打击敌对势力,频繁的“盟誓”和兼并战 争始终贯穿其间。 公元前497年,六卿之间酝酿已久的兼并斗争全面爆发。 公元前453年,赵、魏、韩里应外合,于晋阳城彻底打败智氏。韩、赵、魏三家瓜分 了晋国,分别建立了独立的国家。 “三家分晋”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分晋后的韩、赵、魏三国承续晋国余脉,各自发展,变革图强,均居战国七雄之列, 将晋文化的影响推向更大范围。 三晋中最大的是赵国,其疆域以山西的太原和河北的邯郸为中心,占有山西中部、 北部、东南部的部分地区和河北省的东南 部以及豫北、鲁西的部分地区。 魏国的疆域比赵国略小,其占据山西西南部、东南部部分地区和豫北、豫西及陕西 黄河沿岸地区。 韩国的疆域最小,其占有今临汾地区、运城地区的一部分和晋东南的大部分及河南 的中部等地。 公元前230年,韩国灭亡。公元前225年,魏国灭亡。公元前222年,赵国彻底灭亡。 至此,在晋国基础上分出的韩、魏、赵三 国,经过了二百余年后,最终被秦国完全 兼并。公元前221年,秦一统天下,结束了 战国时代,中国进入了帝国时代。 二、关于晋文化的分析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晋文化与周边考古学文化之间的互动交流,晋文化的特征也在 不断演变。
也就是说,晋文化的特征有其 阶段性的变化 第一阶段:西周早期至春秋早期。如同其它分封国文化一样,晋文化与宗周文化保 同步发展。晋文化的面貌与宗周文化大同小异。 第二阶段:春秋中期。晋文化开始孕育新的文化因素,并萌发出新的文化面貌。 第三阶段: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晋文化在吸收周边考古学文化的基础之上,逐渐形成自身的特 色,并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同时对秦文化产 生了重大影响。 第四阶段:战国中晚期。由于秦国势力向东扩张和秦文化的东渐,而且,三晋出于自身的发展, 各自的政治中心开始向东、向南转移。因三晋力 量分散及其它社会原因,晋文化的发展受到遏制。 至此,晋文化开始走向衰落,直至最终被秦文化 所取代。 1、侯马晋国遗址:侯马晋国遗址即新田遗址, 是为公元前585年至前403年晋国的都城。晋国在 此建都182年,经历了由强变弱直至三分公室的 历史过程。晋国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光辉灿烂的 文化均源于此处。 (1)60年代初铸铜遗址的发掘。发现陶范30000余块,其中有花纹者约10000块,可辨器形者约 1000块,可以配套又能复原器形者约100件。通 过与这些陶范对比,可以发现山西浑源和太原赵 卿墓所出铜器大多数产于此地。
(2)侯马盟誓遗址的发现。其中出土盟书5000余件,文字可辨识者656件,每件少者 10余字,多者200余字,多用朱笔在玉石片 上写成。盟书一经发现就轰动了学术界, 其内容大致反映了晋国晚期赵氏与范氏、 中行氏之间尖锐的斗争情况,是研究晋国 史和中国古代史十分难得的资料。 该遗址位于翼城县和曲沃县的交界处,总面积约1000万平方米,是迄今发现面积最 大的西周遗址。1963年,北京大学考古专 业与山西省文管会联合进行了首次调查试 掘,1979年进行了第二次调查试掘,1980 年至1990年进行了七次大规模发掘,但最 重大的发现要算90年代晋侯墓地的发掘。 从1992年至2000年,北京大学考古系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联合进行了六次大规模发 掘,2001年和2002年又对剩余的陪葬墓做 了发掘。 至今共发现9组19座墓葬,除M64组是一位晋侯和两位夫人外,其余均一位晋侯和一 位夫人。根据研究,9组晋侯及夫人墓的时 代上限不早于西周早期,下限不晚于春秋 早期。 9组19座晋侯墓中有11座保存完好,8座被盗。尽管如此,仍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 尤其是那些精美绝伦的青铜器和玉器一经 出土就引起了学术界的轰动,人们不仅赞 叹其高超的艺术价值,同时更为其无可比 拟的历史价值所震撼。
从种类看,晋侯墓地的青铜器品类齐全,食器、酒器、乐器一应俱有。 从组合和数量看,晋侯墓地的青铜礼器反映了重食和重乐的特点。如几乎所有的晋 侯墓都随葬有食器鼎、簋、甗和乐器编钟, 几乎所有的夫人墓都随葬食器鼎、簋而无 甗无编钟。 从青铜器铭文看,晋侯穌钟铭文长达355字,最短的单件器铭文也有5字(晋侯温鼎), 这些铭文记载了以往未曾发现的晋侯之名 或字和多种记时历日,是研究晋侯世系和 西周天象日历的重要资料。 铜器纹饰繁缛与简朴并行,平面与立体交叉,别具一格,充分体现了晋国青铜艺术 的高超境界。 晋侯墓地的玉器,按照使用功能的不同,大致分为礼玉(包括瑞玉、祭玉)、装饰 罍、玉鼓等。尤其是玉罍、玉鼓为西周玉器首见。 装饰玉包括各类组佩玉和其它各种装饰、佩饰玉,这是晋侯墓地玉器中数量最多, 也是最为精彩的品类,取材广泛新颖,造 型优美自然,反映了西周治玉业的高超水 1988年3-10月,发掘的晋国赵卿墓是迄今所见规模最大、随葬品最丰富的晋国高级 贵族墓。该墓为积石积炭的大型木椁墓, 西长11、南北宽9.2,墓底长8.8、宽6.8、深约14米。椁室里放着墓主人套棺,四个 殉葬人及各类随葬品。
随葬品种类丰富, 共计3100余件,有青铜、黄金、玉石、骨、 陶和蚌类。其中以青铜器最多,计1690余 件,按用途可分为礼、乐、兵、御、工具、 装饰、构件及饰件八类。 灶等20多种,仅鼎就有8种27件,造型丰富,古朴浑厚。 青铜乐器为一套19件的编镈,可分为夔龙夔凤纹和散虺纹两组,形体高大,豪华气 派,整套镈可奏出38个音,形成六个八度 半的整齐音列,旋律优美,清澈悦耳,填 补了我国音乐史上的一项空白。 兵器多达500余件,器类有剑、戈、戟、钺、矛、匕、斧、镞等,绝大多数兵器仍锋利 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