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庄王墓发掘了吗 长丰庄墓——楚庄王故里江淮历史名镇

楚庄王雕像

鄂君启金节

庄墓圆子

庄墓镇历史悠久,迄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境内古迹众多,楚庄姪墓、庄墓古桥遗址、朱国盛夫人墓、马鞍遗址……不胜枚举,每一处遗迹的背后都隐藏着一段历史故事,值得细细研究。

古镇境内人文胜迹众多

2016年冬的第一场雪如约而至。长丰县庄墓镇,天空雪花纷飞,地面白雪覆盖,放眼望去,这个全市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乡镇,显得分外宁静。别看镇子不大,这里可是楚庄王故里。

走进庄墓社区的楚庄王文化广场,楚庄王的铜像拔地而立,铜像之前放置有一座四足大鼎。

庄墓镇工作人员介绍,铜像背后的土堆,便是楚庄王的墓。土堆高约3米,周长近50米。“这个墓不是真正的楚庄王墓,属于衣冠冢,邻近的罗塘乡也有一座,不过也不是真的。清光绪《寿州志·艺文志·金石篇·周楚庄王墓砖》云:距寿九十里有庄墓桥,以楚庄王墓在此得名,岁久,隧道坍坏,土人多于其旁得古砖。这说明楚庄王墓在我们境内,只是现在具体位置没有定论。”

庄墓境内的历史人文胜迹还有很多。譬如訾家花园遗址,位于杨湾村訾郢,是古时分封给楚国贵族訾姓后裔子孙的封地。花园原貌今人难以窥见,只有一口古井千余年不曾干涸,诉说着悠悠往事。

这口井圆口方肚,青砖砌成,井口置放有条石,曾是方圆十里地村民的主要取水点。现如今,只剩村民杨新仁一家独自享用。“其他村民都搬走了,就他们家还住在这边。井水水质非常好,可以直接饮用,长年丰水。”村民朱行安介绍,井下空间非常大,以前清淤,两个人可以面对面挥动铁锹。

水陆便利商贾云集

庄墓镇历史悠久,据境内夏商时期遗址的发现佐证,远在3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定居。据考证,庄墓镇商代属虎方,西周属淮夷,春秋初期属夷虎,后为吴楚交争地属楚地。

史记·楚世家》“楚考烈王二十二年,与诸侯共伐秦,不利而去。楚东徙寿春,命曰郢”。楚在此建都19年,庄墓时为訾郢属地。秦、汉时为九江郡寿县属地。晋时为淮南郡寿春县。隋时为淮南郡寿春县。唐时为淮南道寿州安丰县。五代十国时先属杨行密之吴国,后为南唐之寿州所辖。宋时为寿州寿春县庄步镇。元朝为安丰路寿县沿河乡。明朝为临濠府(后改为凤阳府)寿州东乡庄家桥集。清光绪年间属寿州长丰乡,长丰乡共12里,其中八里辖庄墓桥。

庄墓开埠不晚于战国中期。1957年出土于安徽省寿县邱家花园的“鄂君启节”上的铭文证明了这一点。由于水陆之便,庄墓镇由元、明时期兴起,清代发展,至二十世纪初已成为寿州东南乡的繁华集市,成为江淮大地上一座名镇。

光绪《寿州志》载:寿县东南乡“水陆交通之镇”,以“瓦埠为大,下塘集、庄墓桥次之,一聚商贾,二通舟楫也。”清代末年,从河南周口、寿县正阳关、凤台峡石山口等地而来的大船每日达百只以上。《庐州府志》云:“旧时庐州(合肥)至寿州(寿县)的驿道,出拱辰门经双岗、下塘集、庄墓桥、东津渡至寿州。马车、牛车、人力车,络绎不绝。”

饮食文化独具特色

在历史的长河中,庄墓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说起庄墓圆子,很多合肥人都熟悉。这美味的圆子有何来历呢?据镇内老人说,早在春秋时期,楚庄王治下的庄墓人就有吃圆子的习惯。相传楚庄王有位聪明伶俐、貌如天仙的女儿,特别受楚王的喜爱,但出于政治需要,要远嫁异乡,楚王心疼女儿,担心其吃不惯异乡的食物,便安排庖厨将女儿爱吃的食物揉成圆子,以解其思乡之情。这种圆子因色泽鲜亮、美味,广受百姓的欢迎,流传至今。

庄墓的小刀面也口味独特。清末时期,庄墓镇是水陆交通中心,农副产品交易频繁。农闲时节,庄墓河两旁常常出现“万人赶集,船只密集,随行就市”的壮观景象。当时居住在庄墓河边的鲍家,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开设了一家面馆,满足了过往商客餐饮的需求。鲍家根据顾客的要求不断改善制作工艺和口味,得到了过往百姓的喜爱,其做法一直延续。现今本地仍有多家小刀面馆。

此外,庄墓镇的民间艺术形式多样,历史悠久。

本文链接:https://famous.a8z8.com/TheSpringandAutumn/19463.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