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盟的地点选在了宋国境内,宋国大夫向戍做“和事佬”。晋国上卿赵武、楚国令尹屈建赴会。
各国大夫陆续来到,晋的属国有鲁、卫、郑,属于晋的阵营在左面,楚的属国有蔡、陈、许,属于楚的阵营在右面,以战车为城,各占住一方。宋国是地主身份。
双方议定:晋的属国也要向楚进贡,楚的属国也要向晋进贡。按每年纳贡的常量,两边各一半。齐、秦这样的大国既不是属国也不是敌国。晋属的小国有邾、莒、滕、薛;楚属的小国有顿、胡、沈、麇。
在宋国都城的西门外,歃血定盟。
楚令尹屈建秘密传下号令,准备劫盟,想要以突然袭击手段杀了赵武,伯州梨百般劝说才没有那么做。
赵武知道楚国有劫盟的打算,就问羊舌怎么做应敌准备。羊舌说:我们会盟就是为了消解兵灾,如果楚敢背盟用兵,是他失信于天下,诸侯还有谁会服他,我们信守诚信,没什么可怕的!晋也就没有再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会盟要签署文件。盟约内容明确了,又涉及签字次序,谁先谁后。楚要求先签,让向戍向晋传话,向戍觉得说不出口,就让从人转达。赵武说:我们的先君文公, 受周天子之命会盟践士,四方威服,从那以后,晋一直在中原享有霸主地位,楚为什么要先于晋。向戎把这话转传给屈建,屈建说:若论王命,楚国曾受过周惠王之 诰命,晋国主盟这么长时间了,这一次按理也应该让给楚国一次。如果仍让晋国占先,那就表示晋强于楚了,我不能接受。向戍又到晋营传话,赵武仍然不肯。
又是羊舌劝赵武说:会盟张扬的是德行,不是势力,如果有德,歃血在后,诸侯也照样拥戴;如果缺乏德行,就是歃血在先,诸侯也照样背叛它。况且诸侯会盟 是以停止战争的名义诸侯才来的,停止战争是对天下有利的事,争歃就得用兵,用兵就是失信,就会失去天下的民心。谦让于楚国而谋利于天下,这样的事为什么不 做呢?
赵武听从了羊舌的劝告,同意了让楚先歃。
签定盟约以后诸侯们各自回国。从此,晋、楚进入了阶段性的和平状态。
公元前545年,晋楚再次会盟。宋、鲁、齐、卫、陈、蔡、郑、许等国参加了会盟。
这次会盟楚国是善于摆谱的公子熊围(就是后来杀侄夺位改名熊虔的楚灵王)参加的,因为途中还要到郑国结亲就来的晚了些。到了会盟地马上就派人对赵武说: 楚、晋之间过去已经有了盟约,我们就照过去已经明确的做就行了,没必要再签盟约。这次诸侯们见个面,明确一下大家仍守当年盟约也就是了!
这次赵武的主要助手是祁午,一眼就看穿了公子围的目的。对赵武说:楚的目的是怕再签盟约晋国争签约排位的先后,这次不签约只明约,就等于是承认了楚的领 先地位,怎么办?赵武说:公子围这番来,谱摆的特别大,说明他志在争夺王位而不在争先后,我们应该成全他,骄其志促成楚国内乱,这样对晋更有利。
祁午又进言说:上次会盟屈建差点劫盟,这次的公子围更加骄狂,我们应该有所防备。赵武说:我们怀有和平的愿望,坚持信义为先,谅他也不敢怎么样。更何况我们会盟是为了消弥兵祸,如果惹得动了刀兵就违背了我们的初衷。所以也就没做应变的准备。
到了会盟的那一天,诸侯登坛,公子围重读了一遍旧约,赵武也没再说什么。仪式结束公子围回了国,各国参盟的大夫都看出来公子围此番回国一定会谋夺君位。
赵武虽然嘴上说得很大度,但心里毕竟以公子围主持重读旧约为耻。又怕人议论说晋国软弱,就三番五次地向参盟的各国大夫解释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返程的途 中在经过郑国时又向同行的鲁国大夫叔孙豹一再解释。叔孙豹就问了一句:相国您认为这盟约的内容楚国能长期遵守吗?赵武随口答道:我们也是努力争取和平,至 于能保持多久,只有天知道!
叔孙豹听了这话,私下对郑国大夫罕虎说:赵武活在世上的时间不会太久了!所说的话、所做的事都没有长远打算。年龄不到五十,小心谨慎得就像八九十岁的老人,解释自己意图反反复复,这样的心态和行为怎么能持久?
还真就被叔孙豹言中了,赵武回晋后不久一病不起,没过多长时间就去世了。韩起接替他做了相国。
这个位极人臣的赵氏孤儿,经历了太多的坎坷和无奈,创造了一个个胜利和辉煌,光大了先祖,续衍了赵氏,因其传奇的一生载入了史册!以上内容由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