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英雄儿好汉,这是我国古代官位世袭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但历史的经验却一再证明,老子英雄儿子未必就是好汉,以父辈的名望和才能来推测后代的才能,并任用后者担任重要职位,结果往往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给家人,甚至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不可挽回的沉重灾难。
先轸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名将、军事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同时拥有元帅头衔和元帅战绩的军事统帅,先后辅佐过晋文公、晋襄公两位霸主。
城濮之战,先轸屡出奇策,开了中国军事史上"兵者诡道"的先河,以弱胜强,打败楚军;崤之战,先轸率军伏击并全歼秦军,生擒孟明视等三名秦军主将,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第一个干净漂亮的歼灭战战例。
总之,先轸富于韬略,既有筹谋策虑之长,又有临阵指挥之能,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军事家。
那么,先轸的儿子先縠的军事才能如何呢?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包围郑国,郑国向晋国求救,晋国于是派军队救援郑国,但是,当晋军赶到黄河时,郑国已经向楚国投降了。
当时,晋军的中军主帅是荀林父,副帅就是先轸的儿子先縠。
收到郑国已经向楚国投降的信息后,荀林父认为,郑国降楚,救助已无济于事。于是准备放弃救援郑国的行动,班师回晋国。
而先縠却说:"成师以出,闻敌强而退,非夫也。命为军帅,而卒以非夫,唯群子能,我弗为也。"竟不顾主帅荀林父的不听将令,率领所部之军渡过黄河南进。
晋国下军大夫荀首认为,先縠的部队很危险,遇敌必败,违令之罪,责在先縠。但司马韩厥对荀林父说:"彘子(先縠名)以偏师陷,子罪大矣。子为元帅,师不用命,谁之罪也?失属亡师,为罪已重,不如进也。事之不捷,恶有所分。与其专罪,六人同之,不犹愈乎?"荀林父认为韩厥的话有道理,遂也率领大军渡过黄河。
渡河后,晋军驻于敖、镐一带,荀林父派人去与楚讲和休战。所派去的人却都是一些在国内求官不得的“不逞之徒”,他们违抗军令,故意去挑衅楚军,破坏和谈,而晋军却没有作交战准备。
所以,当受到挑衅的楚军突然对晋军发动进攻时,荀林父立刻慌了手脚,指挥撤退,擂响战鼓下令:“先渡河者有赏!”晋军乱作一团,奔向河边抢渡船。先上船的用刀砍抓住船舷争上船的手,砍断的手指掉在船中,可以用手捧。
晋国与楚国的这次战争,史称“邲之战”。邲之战,晋军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先縠急功冒进,违抗将令率军渡过黄河。战后,先縠害怕被杀,逃亡到翟,与翟国商量讨伐晋国。晋景公发觉后,下令处死先縠的整个家族。
先縠顶着父亲先轸的光环,却缺乏军事谋略,作战不力,又连累整个家族,与其父先轸比起来,实在是差太远了。此即所谓,老子英雄,儿子未必好汉。
公元前270年,秦国围困阏与。赵惠文王询问众大将可否出兵救援?廉颇、乐乘都认为,从邯郸到阏与路途遥远,更兼道路险峻,难救。而赵奢则认为,狭路相逢勇者胜,可以救。
赵惠文王于是命赵奢率军前去援救阏与。赵奢率军离开邯郸三十里就停止不前,并下令说:“如有人谈及军事,一律处死!”
当时,秦国军队驻扎在武安城西,列阵大喊大擂,武安城内的屋瓦都为之震动。赵军中有一个军吏实在忍不住了,提议急救武安,结果被赵奢处以军法,立即斩首。从此,赵军中再也没人敢谈及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