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战国七雄的楚国最熟悉不过,但楚国起源和发家的故事却不是那么清楚。纵观秦楚齐燕赵魏韩七国,除了楚国,其它六国不是周王室的宗亲,就是功勋之后,它们在战国的崛起不是靠反、靠盗,就是靠背景,靠投机取巧,总之,他们的发家故事都离不开宗周这把金钥匙。有些听来励志,其实都带反面教材。唯有楚国,真正做到了自力更生白手起家。楚国的疆域真正算上得一寸一寸打下来的。楚人为中原国家所不容,退到蛮荒之地,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开疆拓土,并国七十有余,将大周王朝的领地拓展到遥远的南方边缘,形成自己独有的楚文化,影响深远。
借《史记·楚世家》楚灵王侍从析父的话说:“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荜露蓝蒌,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所以,楚国无疑是周代最为励志的楷模。它出身卑微,却将贵胄王族之国统统踩在脚下,轰轰烈烈生存了八百年,与大周同岁。
楚国,又称荆楚,根据《楚世家》,吴回生陆终,陆终第六子季连,芈姓,楚国出自这一支。关于楚国的起源,清华简《楚居》经过释读后认为:楚国先祖季连诞生在隈山,后来到穴穷,附近有乔山,又在爰波居住,然后逆汌水而上,会见盘庚之子,居住在方山。季连结识了一个叫妣隹的女子,一直追逐到盘这个地方野合,生下伯和远仲,后来迁到京宗,从此世代在此扎根,直到周初时,后人熊绎建楚立国,成为周王朝诸侯,镇守南方,周昭王时,楚国与周王朝决裂。
早楚部族流徙路线基本清楚,但以上提到的地名大多比较晦涩,隈山、乔山、穴穷、爰波、汌水、方山、盘、京宗这些地名到底对应今天的什么地方?《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载:“秦、晋伐鄀……秦人过析隈,入而系舆人以围商密。”析隈,可能就在《楚居》中提到的隈山、汌水一带,即今陕西商洛、河南淅川之间,商洛东南有商山,也叫楚山,《水经注·丹水》载:“楚水注之,水源出上洛县西南楚山。”这一带很有可能是楚人最早的活动地。学者认为,宗京即嵩京(洛阳),今伊川县有荆山,汌水也在此一带,当为楚人流徙期间的早期活动地。
“楚”有甲骨文,双木成林,下面为“足”,中间有“口”,“楚”的发音跟“足”近似,颇有“向深山丛林挺进”的意韵,这倒也算是楚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真实写照。但《楚居》记载国名“楚”的来历源于一场意外,是说季连的后人迁到京宗后,当时首领穴熊娶了一个叫妣湛的女子,生丽季时遭遇难产,为了保住孩子,剖腹而生,妣湛不幸遇难,巫人取楚山之上的荆条包裹其遗体安葬,族人为了怀念妣湛,正式定国名为“楚”。从这段记载来看,早楚部族所居地盛产荆草,这种荆草称为“楚”。
荆草当为楚人祭祀神灵的灵物,妣湛因生产而遇难,故而能享受神灵的待遇。但是荆草到底是何作物?史载熊绎定国后,负责楚之特产苞茅朝贡周王室,苞茅是一种用来缩酒祭祀的茅草,被尊为灵草,周王室祭祀必用。春秋时齐桓公联合一众诸侯以楚国不向王室贡茅为由向楚国发难,可见楚国的苞茅之贡已成定礼,只不过从楚人与宗周关系恶化开始,贡茅就断了。那么同为祭祀之物的荆草,会不会指得就是苞茅?
从《楚居》记载看,早在商代盘庚时期,楚人便与商人交好,还娶商女为妻。楚人立国之初,落后贫穷,身份卑微,在周王朝会中,楚国没有资格参加会盟,楚君只配与鲜卑人一起看守燎火(《国语》),《楚居》有“窃鄀人之犝以祭”的记载,是说当时楚人与鄀人比邻而居,楚人好不容易建造了用来祭祀的楩(pián)室,但因贫穷缺少祭物,只好去鄀人那里偷牛,怕鄀人追寻,连夜宰了祭祀,从而形成了每逢祭事必在夜里举行的习俗。
周成王因楚人先祖的功德封后裔熊绎于楚蛮,建立子爵楚国,都城丹阳。但是丹阳到底在哪里又有不同说法,因为西周时的丹阳跟东周时的郢都一样,是楚国都城的统称,而楚国的都城又频繁迁徙,使得楚国最初的都城丹阳造成了混乱。不过《楚居》却记载了楚国另一个都城郢都的来历,东周初,楚武王把都城从“宵”迁到“免”,免地人口急剧膨胀,城区不够,于是将附近的草泽之地“浧”填为平地,用来扩展城区,“浧”填土为邑后成“郢”,楚之“郢都”即由此而来。
八百年楚国的漫长历史演变中,四位首领与楚国命运息息相关,他们分别是:鬻熊、楚武王、楚庄王、楚怀王。鬻熊奠定了楚人的根基,如果没有鬻熊的审时度势及时归队,恐怕就没有后来楚人的事了。鬻熊生活在周文王时期,商未周初,周文王正加紧东进,暗中网罗人才,为了争脱殷商的控制,鬻熊带领其族人投靠了周国。
《史记·楚世家》借楚武王熊通的话说:“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可见鬻熊与姜太公一样作为文王之师的存在,为周国的壮大及日后取代殷商作出了贡献。后世相关记载鬻熊的事迹较多,不过大都已散失,只剩下只言片语,但这不妨碍后人了解鬻熊带领其族人开启创业之路的事。东周初楚武王制定楚国东进北伐的进程,为楚国的崛起描绘宏伟蓝图。楚庄王问鼎中原,成为春秋一霸,从此楚国扬眉吐气。战国中期楚怀王并越后使楚国疆域达到顶峰,但楚国的衰落也自此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