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末期,一个人横空出世,施行新政,建立新朝,掀起一股翻天覆地的改革风潮。其人正是王莽。
王莽出生在当时的魏郡元城(今天的河北省大名县东),他的姑姑是西汉孝元皇后王政君,在他少年时,父亲王曼和哥哥王永就先后去世了,也许正是这样的生离死别让他体会到了人世的艰辛,也更坚定了他日后改革的决心。
王莽的姑姑王政君在18岁时,因为自身的知性、成熟、多才多艺被选入宫,而且由于汉宣帝的认可,她被要求去服侍汉宣帝24岁的儿子汉元帝刘爽,当时刘爽已经被立为太子。以时人的阳光来看,那时无上的殊荣,千载难逢的机会。就这样,三年之后,王政君为刘爽生下了一个儿子,也就是日后的汉成帝刘骜。于是,王政君就在宫中站稳了脚跟。在公元前48年,汉宣帝驾鹤西去,汉元帝刘爽登上帝位,王政君也成为了尊贵的皇后。
当汉宣帝大肆分封后党,王莽的兄弟们一个个都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的时候,王莽却没有。原因之一是在当时的宗法制度之下,王莽的父亲王曼是庶出之子,因此王莽也就没有获得封赏。那种人人都瞧不起的生活,让王莽变得屈己下人,俭朴谦恭,但又有着不小的改造社会的志向,一切都在慢慢涌动着,直到那个改革时代的到来。
可怜天下父母心,王曼早逝,培养儿子的重任就落在了母亲的肩上。王莽的母亲省吃俭用,节衣缩食,把王莽送到了当时汉帝国的最高学府太学去学习。在那里,王莽跟随当时的大儒陈参学习了《仪礼》和《周礼》,以期提升自己的品行,能够早日得到汉帝国当权者的赏识,也许他日后改革方法的形成正是因为当时对《周礼》的研习。
在西汉流行着一种清谈的风气(到了东汉时更加严重),很大程度上和当时的官员选拔标准有关。有的人学习儒家思想只是一个幌子,只是为了猎取社会声名,用这种办法来迎合当权者所提倡和表彰的孝悌节义与举孝廉的标准。所以说,当时的儒生很多就只是“坐而论道”,对于社会问题甚至是身边的具体问题也只会毫无边际地空谈。
王莽却不同,他身体力行,讲求经世致用之法,也许都和他之前的困苦生活有关。阳朔三年,王莽的伯父,也就是王政君的弟弟王凤重病在床,王莽连续几个月悉心照顾,其孝行自然感动了重病中的王凤,于是,王凤在临死的时候讲王莽托付给了姐姐孝元皇后王政君。王莽总算登上了仕途,他被提拔为黄门侍郎。黄门侍郎是皇帝的近侍之臣,负责替皇帝起草各类机要文件等,可以说王莽当即得到了一份美差。
当然,改革者的人生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在姑姑罩着的时候颁布的改革措施,一旦经历政局的变换便都烟消云散了。王莽施行新政刚刚一年之后,汉成帝即驾崩,汉哀帝即位,这样一来,新外戚与旧外戚斗争,王政君便由皇后的身份变成了太皇太后,权力一下子就被架空了。丢失了保护伞的王莽也无话可说,新政也不能幸免。
王莽的改制正应了美国现代政治思想学说的奠基人亨廷顿先生的分析:改革者的道路是艰难的。
正如《国家救赎》的作者傅野先生所说:“成功的改革家必须是超一流的政治家,成功的革命家只要是二流的政治家即可,这是中国特有的政治生态。因此对改革家的宽容与保护犹显可贵。”
改革
孫郎谈古之浅谈王审知与闽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