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驱逐匈奴有何意义?是否劳民伤财穷兵黩武?

汉武帝历史上的作为总体功大于过,但他的一些过失也并非完全可以忽略,如果他面对的是秦朝时期的环境,很可能做的还不如秦始皇,单就他北击匈奴这一点,后世就有着很多不同的评价。那么我们该如何客观评价他的功过呢?

司马光在其《资治通鉴》中对汉武帝刘彻执政期间的作为有这样的评论:汉武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但没有说清楚其原因,为何就没有亡秦之祸?就因为他最后两年悔悟了?还是祖父两辈给他留的底子比较厚?还是仅仅就是因为这小子运气好?下面我们从人事和路线斗争的角度去解析一下,汉武帝为何穷兵黩武。

武帝对匈奴的战争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和后期,前期打了几个胜仗,但是没有根本打败匈奴,只是让他们迁往别的地方。后期主要打败仗,而且伐大宛取汗血马也只是惨胜。问题在于武帝又不是傻瓜,为什么明明知道得不偿失还要打?借机消灭地方豪强、消灭社会不稳定因素、故意搞的民穷财尽而已。西汉中期以来,地方豪强势力日益增长,游侠、富豪、地主、大儒,逐渐形成盘根错节的势力网。这也是历史的必然,因为秦始皇把贵族全都灭了,郡县制下的国家权力又没有真正渗透到基层,各地存在巨大的权力真空,当然要由当地的有实力者来填补。

武帝的一生想了很多方法:强迫豪强移民关内,以算缗为借口剥夺豪强财产,实行盐铁公卖,滥发货币,等等。在中央一层,也打击自高帝以来一直掌权的功臣列侯集团,企图以布衣卿相取代世家卿相。总而言之,武帝的政策核心只有一条:上击列侯,下灭豪强,最大限度地消灭一切可以与皇权分庭抗礼的力量。

李广利出征大宛,第一次带的是“属国骑兵六千及郡国恶少年数万”,第二次带的是“全国囚徒、商人、赘婿”,无非是要消灭不稳定因素。这群人在西域死了十分之九,武帝反而给李广利封侯,他的想法大概是死的越多越好把,嘿嘿。再说李广为何一生不得封侯,李广之孙李陵为何被打成叛国贼,原因很简单:李广是秦代以来的将门李信之后,代代名将,而且早在景帝时期就是二千石官员。武帝的核心政策是打击世家大族、打击前朝功臣,凭什么把大功给你?卫青霍去病都不是什么好出身,依靠裙带关系起来的,武帝最信赖。后来的李广利也是,可惜他太不争气。

其实汉武帝的政治抱负只完成了一半,那就是在中央消灭功臣列侯集团。自从公孙弘开了布衣宰相的先例,武帝朝的高官就是列侯子弟与布衣子弟各半。武帝的最终目标是彻底搞垮功臣列侯集团,所以以各种罪名剥夺列侯领地,到他身后,高祖朝册封的列侯只剩下个位数,高后以来新封的列侯也寥寥无几。巫蛊之祸里面死的两位丞相,一个是列侯世家出身,一个是刘姓皇族出身,贯彻了武帝的一贯主张。此后他提拔小吏田千秋为丞相,又把辅政大权交给霍光、金日譂、桑弘羊上官桀这种货色,可以说已经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目标。

本文链接:https://famous.a8z8.com/hanchaogushi/45644.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