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赵国的将军赵括,嬴姓,赵氏,名括,人们常常将纸上谈兵和赵括将军联系在一起。可是,战国那时候还没有纸张呢,怎么能这么说呢?虽然这纸上谈兵的意思大概能够概括这位将军,可是在这个词语没出来之前,人们是怎么形容这位将军的呢?
赵括的出身很好,他的父亲是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为赵国立下了很多军功,打了很多胜仗。由于父亲是一位威风凛凛的大将军,赵括从小也立志成为一个出色的将军,于是他认真学习兵法知识,将所有兵书都看过,而且铭记于心。赵奢为了培养儿子的军事领导能力,对他的军事教育也很看重。他有空闲时间的时候就和儿子一起演练排兵布阵,刚开始他还能赢了儿子,可随着儿子看的兵书越来越多,赵奢就越难打败赵括,最后反而输给了赵括。赵奢是经历过战场的,他从一场又一场的战争中积累了很多实战经验,他经常告诫儿子赵括,兵法是死的,但人是活的,你没有经历过杀戮,所以才将人命和战争说得十分轻松,若是你晓得其中的残酷,就不会说得这么轻松了。
虽然赵奢对赵括管理得很严格,训练也很重,可是,在赵奢看来,自己的儿子赵括还不能称之为一个合格的将军。所以,他跟自己的妻子谈过,他认为赵括不能担当大任,如果将来赵王要让赵括上战场,那么,这场仗赵国极有可能会失败。
关于赵括,最出名的就是那一场决定赵国以及战国七雄命运的“长平之战”。在这场战争中,秦国和赵国这两个最为强大的国家之间展开了一场较量,最终虽然是秦国赢得了胜利,可是白起却说这场仗自己其实是险胜。既然对手都这样总结自己的战果,那是不是说明了赵国的将领赵括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那样,只会纸上谈兵呢?
那时候是赵国孝成王时期,诸侯国中就只有赵国和秦国两个是强国,其余国家都在连连战乱中沦为了二等国家。所谓一山不容二虎,两个强者之间终有一天会有一场大战的,而长平之战就是这个转折点。秦军和赵军双方在长平对峙了三年时间,这时候的赵国虽然强大,但是朝中可用之人却不多,名将赵奢已经死了,宰相蔺相如也卧病在床,只有一个老将廉颇还可以稍微用一用。无奈,两军在长平对垒的时间太长了,赵军不敌秦军,无论秦军如何叫战,均不应。秦军方面为了破解当今的困局,就派了奸细到赵王身边说廉颇的小话,冤枉廉颇消极懈怠。赵王相信了奸细的话,屡次命令廉颇主动迎战。
其实,廉颇的战略对赵国是有利的,打仗的地方在赵国,赵国有足够的兵力和粮草,再加上对地形的熟悉,将战事长久的拖下去,最终等不起的一定是秦国主动退兵。秦国遥远,兵力虽多,可是粮草运输困难,所以,他们想要速战速决。赵军和秦军从刚刚交战直到现在,赵军一直处于劣势,节节败退,只有在长平这个地方才得到了安稳,勉强守住了土地。赵王对廉颇的不信任,导致了他启用没有实战经验的赵括来代替廉颇。
赵王这样做有两个原因,一是他不相信廉颇,觉得廉颇的态度不好。二是他听说秦军不怕廉颇反而害怕赵括将军,所以,他就让年轻的赵括担任了这次几乎是赵国全部兵力的军队的统帅。赵括知道赵王之所以会用自己替换了廉颇,是因为他嫌弃廉颇应战不积极,这不,他刚刚上任,赵王就多次派人来催促他赶紧出兵。没办法,赵括只能先拟好一份适合主动出击的作战计划。赵括到了战场上以后,采用了诱敌之策,将赵军分为三个小队,意在引诱秦军入局。可是秦军将领换成了白起,白起看穿了赵括的阴谋,也采用了诱敌之策,佯装败走,赵军追赶秦军的时候,秦军就在背后截断了赵军的粮草,将赵括等人团团围住。赵括被困四十多天,突围时被杀。可是尽管赵括失败了,但是断粮被困四十几天后还能有组织纪律的军队,说明了赵括的统领能力非常好,并不是没有能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