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和脾斯麦 李鸿章和曾国潘的关系

清史稿·李鸿章传》:“中兴名臣,与兵事相终始,其勋业往往为武功所掩。鸿章既平大难,独主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身当其冲,国家倚为重轻,名满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生平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惟才气自喜,好以利禄驱众,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缓急莫恃,卒致败误。疑谤之起,抑岂无因哉?”

梁启超《李鸿章传》:“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吾欲以两言论之,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孙中山:“我中堂佐治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难险阻,尤所不辞。如筹海军、铁路之难,尚毅然而成立,况于农桑之大政,为民生命脉之所关,且无行之难,又有行之人,岂尚有不为者乎?”

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后被追赠为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他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慈禧太后称赞为“再造玄黄”之人,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西方人称其为“东方的脾斯麦”。其实李鸿章与脾斯麦,实际上不止是名声上的联系,他们两位曾经见过面,并进行过深切的谈话。

1896年李鸿章作为大清国全权特使,参加沙皇加冕典礼,并顺便拜访各国。据说当时李鸿章年岁已高,出访时随身带着棺材,如果客死他乡,能够敛尸送回。就是在这一次中,他拜访了德国前首相脾斯麦。

脾斯麦对于这位来自中国的重臣表示了最高的尊敬,他穿着威廉一世皇帝赠送的军礼服,佩上军刀,制服上挂着黑鹰星章和铁十字勋章,站在私邸大门口以最高礼遇迎接。“仰慕毕王(指俾斯麦)声名三十余年,今游欧洲,谒晤于非得里路府第,慰幸莫名。”“毕士麻相王阁下久挹,大名镇越海国,每恨东西睽隔,会晤无由。何期垂暮之年,忽有绝域之使,遂于并世,得接伟人,实为天假奇缘,自谓此行不负。弟于六月十三号,税驾柏林,现在觐燕礼成,拟于本月二十三号前赴汉倍克海口游观,计二十五号返辔,顺道敬诣园居,稍伸积年景仰之诚。李鸿章提名。”

同为两国铁血重臣,脾斯麦和李鸿章应该更能理解彼此的心。在经过一阵虚含问暖后,李鸿章点明了来意,怎么才能在中国进行改革。李鸿章说:“我们那里,政府、国家都在给我制造困难,制造障碍,我不知该怎么办?”俾斯麦回答说:“反朝廷是不行的。如果最高层(指皇帝)完全站在您这一方,有许多事情您就可以放手去做。如果不是这样,那您就无能为力。任何臣子都很难反抗统治者的意愿。”脾斯麦还特别指出,李鸿章要想达到目的,最重要的是手中需要一支精良的军队,听从调遣。这一次对话,可谓是世纪谈话。虽然敞开心交谈了,但最终改革还是没有在中国进行下去。不过从李鸿章询问中国变革之法,便不能再偏颇的指认李鸿章为卖国贼。而他对于戊戌变法中的几位君子,也表示:“我决不做刀斧手”,由此可见这位晚清重臣的无奈和清醒。

李鸿章是曾国潘的弟子,在初试会试落榜后,以“年家子”身份投帖拜在湖南大儒曾国藩门下,学习经世之学,奠定了一生事业和思想的基础。李鸿章后来那种“经世致用”办实业,以救国的思想,正是师从曾国潘。李鸿章不仅与曾国藩“朝夕过从,讲求义理之学”,还受命按新的治学宗旨编校《经史百家杂钞》,所以曾国藩一再称其“才可大用”。后来太平天国战火起,李鸿章组建淮军,曾国潘不仅教导他炼兵心得,还将湘军一部分主力,分给了李鸿章,好让淮军渐成气候。此举,足可见曾国潘对李鸿章的重视。而李鸿章后来领导洋务运动,一生以实业救国,也是对恩师遗志的继承。

本文链接:https://famous.a8z8.com/jiangxianggushi/51029.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