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打与不打

魏景元三年(公元262年),蜀国灭亡,打破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不久,曹魏政权落入司马昭父子之手。过了两年,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曹奂,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自此形成晋、吴对峙的格局,要不要出兵吴国成为晋不得不首先考虑的问题。
   早在三国鼎立之时,魏的势力就远远超过蜀、吴,魏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经济发展,人口众多,魏国人口约占全国人口3/7,蜀、吴总计才占4/7。魏景 元三年(公元262年),蜀国灭亡后,魏的实力就大大增强,而且在军事上的优势更加明显,占领成都之后,魏国可以沿长江顺流而下,直取东吴。司马炎在内部 政权得到巩固之后,打算出兵东吴,完成统一大业。
  然此时的吴国却是在走下坡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吴主孙皓所作所为使东吴自身已 经失去了战斗力。他的残暴使大臣们心惊胆战,不知什么时候就会身首异处,哪还有心思抵御外敌,他不听大臣的劝告,大臣们对他丧失了信心,纷纷投降西晋,他 也成了孤家寡人。西晋孙皓如此,自是很高兴,这正是灭吴的大好时机,孙皓的荒淫恰好做了西晋的帮手,加速了自己的灭亡。因此大臣们纷纷劝说司马炎趁机灭 掉吴国。
  太尉录尚书事贾充是保守派,他不同意司马炎灭吴,他认为:“西有昆夷之患,北有幽并之戍,天下劳扰,年谷不登,兴军致讨,惧 非其时”;“又臣老迈,非所克堪”。晋武帝听了很不高兴,他回答说:“君不行,吾便自出。”贾充不得已,只好坐守中军,节度诸军。王浚攻克武昌后,贾充又 上表说:“吴未可悉定,况春夏之际,江、淮下湿,疾疫必起,宜召诸军,以为后图。”晋武帝没有听从他的意见。后来晋军果然灭掉了东吴,贾充很惭愧,向司马 炎请罪,司马炎也只是“罢节钺、僚佐,仍假鼓吹、麾幢。充与群臣上告成之礼,请有司具其事。”
  羊祜、张华、杜预等人则反对贾充的意 见,他们是主攻派,他们认为,东吴现在是上下离心,吴主孙皓荒淫无度,统治阶级内部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分化。孙皓剥削劳动人民,发生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和士兵 暴动,孙皓他们进行残酷的镇压,吴国的臣民也反对他,动摇了孙吴的统治。如果此时出兵,必会战无不克,如果错过机会,吴主励精图治,再去灭吴就相当不容易 了。晋武帝也是这么认为的,而且晋国有能力灭掉东吴。
  晋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控制着全国大部分的领土。东吴却仅有荆、扬、交三州的狭小疆域。两国接壤处常常发生战争。司马炎以消灭孙吴为目标,励精图治,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重点之一就是编练水军。
  东吴沿江建国,尤以水军最为强,有舟船5000余艘。西晋灭蜀国之后,已经占据了上游地区,只要有良好的水军,顺江之下,便可取下东吴。而此时西晋拥有一支50万人的陆军,但是缺少水军,面对长江天险,虽“武骑千群,无所用之”。
   羊祜主张利用长江上游的便利条件,在益州大办水军。泰始八年(公元272年),王溶受命,打造战船,训练水军,治水军数万人。晋军所建造的大型战船,长 120步,可容纳2000多人,船上用木头架起了一座城,城中有门在船上可骑马驰骋。王增加了造船的人数,加快造船进度。很快就完成了造船任务。溶建造 了一支强大的水军,史称“舟楫之盛,自古未有”,远远超过了东吴。晋军的弱点得以克服,实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事战斗力,为“水陆并进”灭吴创造了条件。
  其实司马家族早有灭吴的打算。魏景元三年(公元262年),司马昭提出了“先定巴蜀,三年之后,因顺流之势,水陆并进”,然后吞并东吴,一统中国。可见司马昭战略眼光之远大。
   政治上,司马昭首先巩固中央政权,在蜀国对刘禅诸葛亮子孙进行优待,以巩固其在巴蜀的统治,解除后顾之忧。针对吴国则实行分化瓦解政策,对主动归乡的 人予以优待,收买人心。改善内政,发展经济,巩固边防。调整军事部署,任命尚书左仆射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镇襄阳;征东大将军卫都督青州诸军事,镇临 淄;镇东大将军、东莞王司马仙都督徐州诸军事,镇下邳,经过几年的伐吴准备,到咸宁二年(公元27-)年),晋灭吴的准备已基本完成。征南大将军羊祜提出 伐吴方针。具体方案是:从多方牵制徐州、扬州的兵力,然后集中夺取夏口以西地区,进而顺流而下,攻陷建业。这个计划发扬了晋军水军的优势,并利用水系特 征,直捣吴军后方,达到了速战速决的目的。
  但由于太尉贾充等的反对,加之北方鲜卑族首领起兵反晋,后方不稳,直到咸宁四年(公元278年)十一月,此时羊祜已死,但他临死之前推荐杜预任征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晋武帝听从了他的意见,发兵20万,大举伐吴。
   杜预,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晋灭吴战争的统帅之一。历官魏尚书郎、河南尹、度支尚书、镇南大将 军、当阳县侯,官至司隶校尉。灭吴后,研习经典、博学多闻,被誉为“杜武库”,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及《春秋释例》等。
  孙吴感到 晋军的威胁,深知不能完全依靠长江天险,“长江之限,不可久恃”,大臣们向孙皓建议,在政治上“省息百役,罢去苛扰”,发展经济,减轻百姓负担,安抚民 情,“养民丰财”;在军事上,加强建平(郡治在今湖北秭归)、西陵(今湖北宜昌东南西陵峡口)的防守。因为这是晋军顺流而下的并经之地,加强这里的防务就 是切断了晋军顺流而下的路径。东吴名将陆抗指出:“西陵、建平,国之蕃表(屏障)”,“如其有虞,当倾国争之。”(《三国志·吴书·陆抗传》),根据这个 思想,在他担任乐乡都督后,加强了西陵的防务。
  一些证据也证明了东吴大臣的远见卓识,晋泰始八年(公元272年),建平太守吾彦发现 有大量碎木从上游顺流而下,他知道这是王溶在巴蜀造战船。于是他上书孙皓,请求增强建平守备,但是孙皓没有理他。晋泰始十年(公元274年),陆抗又上书 陈述加强建平、西陵防守的重要性。他说:“若其不然。深可扰也。”但就是这样,孙皓仍是不相信晋军会攻打东吴,他只相信长江天险,认为东吴占据地利,晋军 很难攻破。当然他也就不会进行积极地战争准备,还是老样子,不修内政,荒淫无度,这样的君主怎能不灭亡呢?

本文链接:https://famous.a8z8.com/jinchaogushi/15233.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