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安县博物馆馆藏晋代铜鸠杖
关键词:晋代 铜鸠杖 > 2003年4月,河南洛阳市文物工作队与新安县文管所联合对洛新开发区水泥除尘设备厂工地的一座晋墓进行发掘,出土文物丰富,有铜、铁、金、银等器物,其中的一件铜鸠杖引人入目。现藏于河南新安县博物馆。 > 鸠杖出土时,杆已腐朽,仅存杖首和末端,鸠杖首为一斑鸠鸟形,身长厘米,身高9厘米,身宽4厘米。身下有一插空,姿态极富动感,鸟翅合拢于背,尾翅张开如扇,嘴啄紧闭,眼睛圆睁,雕琢纹饰饰不多,却是惟妙惟肖;杖末端长9厘米,为圆尖状。这种鸠鸟被饰于手杖顶端制成鸠杖。使用时,手心抓鸠背,大拇指与食指相握则恰好在鸠颈处,手感极好。 > 鸠杖到底有何用途?又有什么特殊意义呢? > 关于鸠杖,《后汉书・礼仪志》曰:“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之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玉杖,长尺,端以鸠鸟为饰。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④可见,鸠鸟象征着长生不老,而汉朝朝廷也将鸠杖授予七十岁以上老人,作为一种特权的凭证,以法律规定,老人持有它,进官府衙门无须下跪,做买卖不纳捐交税,路人见持鸠杖的老人必须让道,儿女要是虐待有鸠杖的老人,甚至有掉脑袋的危险! > 除了文献记载,民间还流传着一个关于鸠杖的传奇故事:据说当年和争夺天下之时,在洛阳、荥阳之间吃了败仗,急忙逃跑。逃跑途中,刘邦见项羽率兵追杀过来,一时慌不择路,情急之中钻进了灌木草丛。项羽追来,发现刘邦突然不见了,猜想刘邦一定钻进灌木丛中,正要命人进灌木丛搜索,突然看见灌木枝上落满了鸠鸟,在叽叽喳喳鸣叫,就一摆手,对士兵说,这里肯定没有人,要是有人,这些鸟早吓跑了,趁早到前面去搜吧!于是刘邦躲过此劫,并认定鸠鸟就是他的救命鸟,心中充满感激之情。建立汉王朝之后,刘邦把鸠鸟的形象刻在手杖上,赠送给老人,希望老人们也像他一样得到鸠鸟保佑,长生不老。 > 故事固然吸引人,但毕竟不是事实,有牵强附会之嫌。因为早在《周礼》中就记有周人献鸠敬老的风俗。还专门设立了名为“罗氏”的捕鸟官职,“罗氏掌罗乌鸟。腊则作罗襦。中春罗春鸟,献鸠以养国老,行羽物”。意思是说,罗氏负责掌管用罗网捕捉鸟雀之类的事。到了寒冬腊月天子大祭之际,则使用罗网围取鸟雀献给天子,用作祭品。仲春二月,就用罗网捕捉惊蛰后复苏的鸠鸟。这时候的鸠鸟体内充满着生机,是一种高级滋补品,最适宜于“养老助生气”,罗氏代表天子把它们献给老人,希望他们食用后,能收到返老还童的功效。此外,春秋时期通行大夫70岁退休的制度,如果因为国家需要无法退休,国君应该赐给他几和杖(其中,“杖”是拐杖,用于行走时倚拄助行,“几”则用于居处跪坐时倚靠),并派专门的使女服侍他的出行。可见,以鸠尊老并非刘邦首创,但汉代确实继承了从周代就传承下来的敬老美德,并将这一美德发扬光大,成为政府制定的法律制度,将尊老范围大大拓宽,却是不争的事实,也从侧面反映了汉朝“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理念。自此之后,鸠杖演变为皇家敬老的标志,走进寻常百姓家。这种赠杖给七十岁以上的老人的遗俗一直延续到明清,所以民间给老人做寿时,有“坐看溪云忘岁月,笑扶鸠杖话桑麻”的寿联。皇帝过八十大寿时,有大臣给乾隆皇帝的寿联也用此典:“鸠杖作朋春宴饫,莺衣呈舞嘏词新。”⑤因为鸠杖是皇帝的赐物,老人过世后,就郑重地将它放进棺木陪葬,这便是全国各地的汉墓中不断有不同质地、不同样式的鸠杖出土的原因。 > 时至今日,虽然赠杖遗俗不复存在,但尊老现象却随处可见,如老人乘车有老年卡,凭借老年证可免费游园参观等等,可见时代虽然在改变,但是尊老敬老爱老的中华传统美德却是代代相传、亘古不变。 > 参考文献: > ①范晔《后汉书・礼仪志》。 > ②《万寿盛典》乾隆八旬寿诞楹联
本文链接:https://famous.a8z8.com/jinchaogushi/16833.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