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侃是东晋的名臣,他曾担任侍中、太尉、大将军等握有政务及军事权力的高官。虽身居高位、重权在握,但始终勤于职守、廉洁自律,保持自己的气节不变,故极为后人所推崇。
非此母,不生此子
陶侃的父亲很早就过世了,重担就全部落在陶母的身上,她日织麻、夜纺线,以供儿子读书,并且还经常一边工作,一边陪伴陶侃读书。
陶侃长大成人后,找到了一份「监鱼梁」的官差。有一次,有人在鱼库里取了些鱼,做成糟鱼送给他,他舍不得吃,就差人送给母亲。他的母亲问明原由后,得知是官物,十分生气,就把糟鱼重新封好,叫来人连同原物带回,并附上一封信,信中写着:「你现在管渔业,就拿官府的鱼送我,如果以后你的官位更高或管理府库钱粮,岂不要把官府的钱粮往家里搬了吗?」陶侃看完信后深感懊悔,暗下决心不辜负母亲的期望,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清官。
有一次,陶侃的朋友范逵远道来探望他。把朋友安顿好了以后,他心里却犯愁,因为仓促间家里实在拿不出像样的东西招待客人。陶母见此景悄悄离开家,不一会儿酒菜就带回来了;外面风雪大,找不着马料喂朋友的马,陶母也很快的找到马料,解决了这个难题。后来陶侃才知道,酒菜是母亲拿自己的青丝长发换来的;马料是母亲抽出自己睡的草席剁碎后得来的。后来范逵得知此事,感慨地说:「非此母,不生此子」。
范逵回去后,在庐江太守张夔面前极力举荐陶侃。张夔召陶侃面试,见陶侃仪表非凡,就让他担任督邮兼枞阳县令。陶侃从此踏上仕途,从文职到武官,最后成了朝中的重臣。
搬砖的故事
陶侃担任大将军平定苏峻之乱后,立有战功,任荆州刺史。有人因妒忌而陷害他,使他被降调到偏僻的广州地区。
广州地区政务轻松,经常无所事事。日子一久,陶侃觉得这样下去,会把身体荒废了,于是早上把一百块砖从前院搬到后院,晚上又把一百块砖从后院搬到前院。邻居看在眼里,觉得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做?陶侃说:「我现在过着安逸的生活,不如此的话,以后要打仗恐怕就难以胜任了。」
他回到荆州后,尽管公务繁忙,可是仍坚持每天搬砖,以此磨练自己意志。后人因此称他为「运甓翁」。
爱惜物力,珍惜资源
陶侃戎马生涯四十余年,始终保持勤俭节约的作风,因此对于不珍惜资源的人,很不以为然。有一次,他看见一个人拿着一把没有成熟的稻穗,就问他稻穗那里来的,那人回答是随手采的。陶侃听了之后很生气,当场训斥道:「你不但自己不种庄稼,还要糟蹋别人的粮食。」那人被责备后,顿时不知所措。
任荆州刺史期间,有一回地方上造船,他叫人把造船剩下的竹竿和木屑收藏起来。大家对于陶侃此举都议论纷纷,不明白他保存这些废物有什么用?到了冬天下起大雪,路面又湿又滑,很不好走,陶侃叫人把木屑拿出来铺在地上,有效地解决了人车通行的问题。
后来国家发生战争,要造战船,可是没有足够的钉子可用。陶侃拿出收藏的竹竿,劈成竹钉,解决了造船的困难;陶侃去世后,东晋大将桓温要伐蜀,发现缺少装船用的竹钉,于是陶侃生前保存的竹头又派上了用场。至此,人们才明白陶侃爱惜物力的用心。
在他的节俭的影响下,荆州地区的人民都养成了勤俭的风尚,从而使农业迅速发展,成为当时的富庶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