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圈可点的晋朝青釉褐彩鸡首壶
鸡首壶这个类型的盛器从末年始创,历经魏晋、的不断演进(其器身,也就是壶体由原创的横向扁圆形逐渐变成直立圆形),一直到了才被功能相同的执壶取代。那么,相对其他古陶瓷而言,为什么至今还会有这么多的鸡首壶出现呢?这是因为,一是鸡首壶的器形比较可爱,当时为适应人们需求所以烧造量较大;二是鸡首壶的胎骨基本瓷化,虽说埋于土中但却相对损耗较低;三是鸡首壶的流行年代较长,因而存在的累计数量相对比其他器皿要多一些;四是鸡首壶的釉色青翠可人,在出土时就不会遭到人为的破坏而大多得以幸存。如笔者所见的这只东晋点彩鸡首壶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对于这样的珍贵文物,难道还会有人放弃收藏的机遇吗?> 据有关资料记载:西晋初创的鸡首壶上所塑鸡头短小而且无颈,虽神情毕肖但不通壶腹,虽也称壶但不能倾注水或酒;装饰上又在与鸡首相对的部位作一微凸的鸡尾,首尾呼应,纯粹作为装饰,整个造型应称之为鸡形罐较为合适。西晋后期出现的鸡首壶器体扁圆,鸡首挺立富有生气,不仅漂亮而且名副其实地具备实用价值。到了东晋的鸡首壶正如图中的器型一样,其鸡首高冠引颈,昂首远眺,而且流与壶身相通;传统初期的鸡尾改为圆环形柄,上端接于口沿,下部自然连于器肩,便于人们握持和倾倒,真正使得整个器物的观赏和实用融于一身。线条饱满的平底球腹加上浅盘口和细筒颈,器肩还巧妙地置了对称的桥形双系,显得造型端庄自然、俊俏匀称,器身弧线和折线的有机结合,更添粗犷中透视柔和的韵律美,而更值得称道的是通体点缀一百六十多个褐彩排列的纹饰图案,更加相得益彰地表现和洋溢着浑厚质朴,秀丽清新的魏晋风范,以及我国青瓷器的无穷魅力。> 我国青瓷的制作发展到东晋时期,造型偏重经济实用,装饰趋于简便,质而不华。常常通体光素无华,一般仅在肩、颈、口沿等部位装饰一二道弦纹,少数器物上也使用水波纹和莲瓣纹,唯瓯窑青瓷独创如此优美的釉下褐斑装饰,为其他瓷窑所少见。这种工艺始于西晋,东晋至南朝早期流行,普遍在器物的口沿、盖面及肩、腹部醒目处以点彩的多寡、大小、参差及线条的横竖环曲,变化出多姿多彩的优美图案。使用起来灵活简易,既能独立成纹,又可以复合成样,比其他动植物等类纹样更适用于各种器形。在出现的这类褐斑装饰,多圆弧线纹、连续菱形纹、联珠形花纹、散点梅花纹等几何图案,有人认为颇具异国情调,很可能受当时佛教信仰和外来艺术的影响。但笔者窃以为是古时工匠为了追求器形与纹饰的更加可人而刻意创造的一种装饰。> 青瓷器点褐彩的装饰最初是因釉或坯的某部分,因为含铁量过高而偶然形成,逐渐发展后就成了有意识地变这些缺陷为美化的特殊手段,先人工匠发明以铁为呈色剂,用毛笔在素胎上点缀斑点纹样,再罩以透明釉,入窑高温烧造。呈现深浅不同,富于变化色调的褐斑紧贴胎骨,即使釉层剥落,但彩色依存,柔和雅致。褐釉点彩,首开彩绘瓷的先河,不仅改变了单色青瓷的传统,而且为以后各朝各代釉下彩绘瓷的成功烧制开辟了一条灿烂辉煌的先河。>
本文链接:https://famous.a8z8.com/jinchaogushi/19298.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