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的钢铁冶炼和铸造技术,获得了显著的发展。在地域分布上,随着人民的南移,以扬州为中心,形成了南方冶炼工业,同时还扩散到了少数民族地区。在具体技术上,就是“百炼钢”冶炼法的推广和“灌钢”冶炼法的发明。
由熟铁炼成钢铁,依靠的就是不断地锻打,愈经锻打就愈坚韧,这种“百炼钢”在魏晋南北朝得到了大力推广,因为战争的需要,兵器上大量使用百炼钢。“灌 钢”的出现则是冶炼技术又一大进步,采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少费人力和时间,提高生产效率,更重要的是能够炼出品质较好的钢。“灌钢”的具体方法是将生铁 的铁液灌入未经锻打的熟铁中,这样,不仅能产生强烈的氧化作用,较快地除去残渣,而且能使碳份较快地渗入,炼成品质较好的钢,这种冶炼法自从在东汉末西晋 初发明后,在南北朝时期,已在南方普遍使用。“灌钢”冶炼法的推广,使钢的生产率提高,从而使钢能较为普遍地用于农具和手工工具的制造,为隋唐的社会生产 率提高创造条件。
制瓷业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确立体系。南方以青瓷为主,它的基础来自于“缥瓷”,“缥瓷”产于晋代,所谓的“缥”指 的是瓷器的釉色,由于釉中含有矽的成分,因此烧制后,表面呈现出青白色,称为“缥”。南方的瓷器造型比价秀气,胎体较薄,釉面的颗粒结构较细。北方的瓷器 以白瓷为主,它的特点是造型比较新颖,粗犷雄伟,胎体厚重,釉面结构粗糙,釉层薄,玻璃性强。中国的陶瓷业南北体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之间互相 促进,互相影响。魏晋南北朝的瓷器制造在瓷土的选择上比起前代来要精细,原料的粉碎和淘洗也细致,所以杂质少,产生了良好的胶质,烧结后结构密致,胎体空 隙小,釉层不起泡。为了使瓷器更加精美,魏晋南北朝的手工业者还在瓷器上加上了各种装饰,如图案、花草、动物、人物、建筑、彩绘等等,还能加上多种呈色金 属元素丰富釉面,发明了“釉中挂彩”的技术。
魏晋南北朝的纺织业,主要还是丝织业,从分布地区看,最发达的是河北、河南、山东、四川 等地,在北方丝织业保持优势的同时,南方由于北人的到来,改变了原来的衣着方式,使罗纨等优美的丝织品盛行,于是推动了南方丝织业的发展,如江州的豫章郡 是以出产绢布而著名,荆州扬州也是江南丝织品重要产地。与北方相比,南方的丝织业要相对落后一些,不过南方的麻布技术还是比较发达的,江南的许多地方,向 中央政府上贡时,仍是麻布。
魏晋南北朝时期,手工业产生的组织以官手工业为主体。曹魏时,为了供给皇室及官府的消费,恢复了宫廷作 坊,为了保证官手工业的原料,不仅金银铜铁等矿产由国家控制,而且国家还要控制其他物资。西晋的官手工业组织,有少府和卫尉两个部门,它们掌管了绝大部分 手工业,它们还拥有许多工匠。南朝的中央政府在官手工业管理上,设置了许多机构,凡矿冶、兵器、金银、纺织、印染等大部分掌握在官府手中,这种管理还深入 地方,在“州”的行政级别上也有具体的管理部门。北朝也设有各种官吏管理官手工业。
在官手工业的体制下,工匠社会地位是不高的,工匠的来源,有世代为工匠的,也有招募来的,还有大量的是犯罪而被罚充当工匠的,工匠不仅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其身份低于平民,而且婚配也受到限制,北魏时,手工业者被称为“杂户”、“伎作户”,身份极其低微。
不过从魏晋南北朝的手工业发展看,对于工匠的人身控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放松,南朝开始了“轮番上役”的制度,使工匠能获得一定的时间,为自己进行生 产,从而提高了劳动积极性,这种制度被北朝所采用,大致每个工匠每年服役2个月。在“轮番上役”的基础上,南北朝又差不多推行了雇佣工匠的制度,进一步解 放工匠,于是一些工匠开始在城市中聚居,以便为官府所雇佣。这些也直接地推动了民间手工业的技术提高和活力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