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概述:元兴元年(402年)二月,东 晋权臣桓玄发动叛乱,率部攻占了建康,并于元兴二年逼迫晋安帝禅让,自己称帝,国号楚。元兴三年,庶族出身的北府兵旧将刘裕联合中下级军官何无忌、魏咏 之、檀凭之等二十七人起事,通过平定恒玄之乱,迅速发展并掌握了东晋军政大权,一举打破了士族垄断东晋政局的格局,并最终代晋,拉开南朝的大序幕。
将帅星数:★★ 刘裕 刘牢之 刘毅
精彩星数:★★
政治影响星数:
综合星数:3.5☆
战争类型:势战——刘裕能以二十七人起事最终击败桓玄,充分利用了当时天下视桓玄为乱臣贼子的有利形势。
战争深度解析:
提到发动叛乱、还当过几天皇帝并最终失利的胖子,人们总是会想到的那个胡人安禄山。
事实上,安禄山比起东晋权臣桓玄来,吨位上还是差了很多。桓玄有多胖,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是却记载了他的两件奇事。
一是由于太胖不能骑马,桓玄发明了一种可以旋转方向、方便自动出入的机关椅以方便出入。二是桓玄的大楚国举行登基仪式那天,大楚皇帝在百官的注视下,美滋滋地一屁股坐在了皇帝的宝座上,黄金龙椅当然没什么问题,可桓胖子这一坐,把椅子下面的地板给坐塌了。
登基第一天就遇到这种倒霉事,桓胖子当然很不高兴。不过拍马屁的很快反应过来,大臣殷仲文说皇上你真是真龙天子啊,大地都载不动你,吉兆吉兆!桓玄有了台阶下,转怒为喜。
其实桓玄压塌的不仅是地板,还有东晋王朝的江山,对于本已是风雨飘摇中的东晋王朝来说,桓玄这个胖子实在太重了!
东晋王朝的半壁江山,并不全是属于司马氏的。在以琅邪王氏为首的南渡北方士族门阀的支持下,司马氏在南方站稳了脚根。但之后东晋一百年的历史,则是一部司马皇族与王、谢、桓、庾四大名门的斗争史。
最初全掌东晋军政大权的是琅邪王氏的王敦、王导兄弟,王导掌握朝政、王敦掌握兵权,这就是所谓的“王与马,共天下”之说。后来,东晋的政权趋于稳定,晋元帝司马睿开始想限制琅邪王氏兄弟的权力,于是任用杨尹、刘槐、习协等人,大力发展非王氏所控制武装,力图削弱王氏。
王导倒还忠心于司马氏,而王敦兵权在握,不干了,直接就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发动了叛乱。王敦带着大军打到石头城下,有人劝晋元帝尽诛王氏,元帝慌忙摇手否决了这个他认为是毫无可行性的建议,每日王导依然来上班,并有点假惺惺地替兄弟为王氏家族请罪。
王敦的军队在石头城下取得大胜,晋元帝无奈,只得重封王敦为丞相。王敦并不买账,入石头城后并不去见晋元帝,而是叫百官去朝见自己,并作了一系列人事安排后,才率领军队回到武昌,遥控朝政。晋元帝司马睿丢不起这个人,当年十二月就气死了。
后来王敦病重,继任的晋明帝才趁机除掉了这颗眼中钉。王敦之后,兴风作浪者换成颖川庾氏的代表人物庾亮。庾亮是晋明帝皇后之兄,晋明帝死后,年仅五岁的 晋成帝司马衍登基。庾太后临朝称制,庾亮作为外戚专权,并恣意剪除司马皇族成员,排除异已,引发了掌握兵权的历阳内史苏峻的内乱。
庾 亮死后,掌领东政的是谯国桓氏的代表桓温,桓温的名言是“不能流芳千古,便要遗臭万年”,两方面他都很努力。为了前者,他先后三次发动北伐战争,意图 统一中原;为了后者,他蠢蠢欲动,准备取司马氏而代之。可惜的是,桓大将军既没能流芳千古,也没能遗臭万年,就病逝了。之后,在东晋政治舞台独领风骚的是 在淝水一战中化腐朽为神奇、挽救东晋王朝的陈郡谢氏代表、谢玄叔侄。
桓玄是桓温之子,五岁时其父桓温去世,桓玄袭爵南郡公。桓温把持东晋朝政三十余年,几乎篡位,对桓温的儿子,朝廷自然不敢重用。桓玄直到二十三岁时才被任命为太子洗马,不久出任义兴太守。对于朝廷赏赐的官,桓玄并没有看上眼,很快弃官,回到自己的封郡。
桓玄游山玩水,边养肉蓄膘边等待机遇。他的姓氏就是他等待的资本。
机会很快来临了,淝水之战后不久,谢安遇到排挤,朝政大权落到了会稽王司马道子手中。晋孝武帝为了制约司马道子,重新扶持王皇后之兄王恭等人,用来抑制司马道子的势力。晋孝武帝死后,他的白痴儿子司马德宗(晋安帝)即位,东晋开始了司马道子与王恭的新一轮权力争夺战。
作为东晋四大家族之一的桓氏掌门人,桓玄是双方都想拉拢的势力。司马道子任命桓玄督交、广二州军事,广州刺史,桓玄却没有去赴任,很明显,他站到了王恭的阵营。
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年),桓玄、豫州刺史庾楷、荆州刺史殷仲堪、南郡相杨期响应王恭,推王恭为盟主,讨伐司马道子。没多久,王恭部下大将刘牢之背叛了他,并将其杀害。对附合王恭起事的桓、殷、杨等人,朝廷却只能加以安抚。桓玄因祸得福,被任命为江州刺史。
殷仲堪、杨期害怕朝廷讨伐,遂与桓玄达成联盟,推桓玄为盟主。公元399年,东晋爆发了五斗米道人孙恩率领的大起义,全国一片混乱。桓玄浑水摸鱼,消 灭掉自己的两个盟友——荆州刺史(首府江陵,今湖北江陵)殷仲堪、雍州刺史(首府襄阳,今湖北襄阳)杨期,尽占长江中游一带。公元400年,朝廷被逼任 命桓玄督荆、司、雍、秦、梁、益、宁、江八州及扬、豫八郡诸军事,后将军,荆、江二州刺史、假节。
从此,东晋的政权斗争转为司马元显 (司马道子之子)与桓玄的斗争。元兴元年(402年)正月,司马元显被朝廷任命为征讨大都督,大将刘牢之为前锋都督,司马尚之为后部,发兵讨伐桓玄。本来 此时东晋的最大危机应是孙恩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司马元显却对桓玄挑起战事。桓玄在谋士卞范的建议下,针尖对麦芒,率大军从江陵至寻阳,直逼建康。司马元显 本无多大底气对抗桓玄,桓玄敢于主动迎战出乎他的意料,一时没了主张。桓玄一路,未遇到任何抵抗,军心大振,随后在历城大败司马尚之、司马休。
伐桓大军的先锋是大将刘牢之率领的北府兵(北府兵是由谢玄募集流落在广陵和京口的北人组建的一支精锐军队,是东晋中后期最重要的军事力量,谢玄之后,这 支部队由名将刘牢之率领)。刘牢之对司马元显也很不爽,并不愿用自己的北府兵与桓玄死磕,让司马元显渔翁得利,于是率军向桓玄投降。刘牢之投降,晋军随之 溃散,桓玄军攻入建康,杀司马元显,挟天子以令诸侯,并很快成功的夺取了刘牢之的北府兵权,逼迫刘牢之自杀,以其弟桓修领北府兵权。
桓玄从来没有忘记过父亲桓温的话,不能流芳千古,便当遗臭万年,前者他认为技术难度太大,后者则时机已到。元兴二年(403年),桓玄逼迫晋安帝禅让,自称大楚皇帝,篡位登基。桓玄完成了自己的遗臭万年,也成全了另一个人的流芳千古。
刘裕!
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彭城县绥舆里(今江苏省铜山县)人,据说为汉高祖的弟弟楚王刘交之后(可信度很低的家谱),其父刘翘当过小功曹,但在刘裕很小的时候就逝世了。
在东晋,出身在这样卑微的寒门,又没读过什么书,家境贫寒的刘裕的一生看起来是没有什么希望的。一度刘裕不得不以卖草鞋为生(卖草鞋看来非的专利),不过后来他成为一名小吏,多少总算脱离了贱民的生涯。
直到快四十岁的时候,在基层摸爬滚打很多年的刘裕才迎来了他人生的转折点。东晋末年的孙恩起义给了刘裕机会,他被朝廷派去镇压孙恩起义的大将刘牢之相 中,被调到刘牢之麾下做了军事参谋(参府军事)。在平乱的过程中,刘裕开始屡立战功,升任为建武将军、下邳太守,很快成了刘牢之北府兵中的重要将领。
他的好运还没结束。东晋很快陷入了司马元显与桓玄的内乱中,而刘牢之的北府兵则是双方都需要争取和忌惮的力量,刘牢之准备投向桓玄,刘裕、何无忌等几位 部将坚决反对,理由很简单,桓玄不是什么好主,何况名不正言不顺,并不得人心。刘牢之没有听他们的建议,作出了错误的选择,向桓玄投降,于是渐渐在北府部 属中失去了人心。当桓玄把矛头指向他时,刘牢之发现自己已,最终被迫自杀。
桓玄为了接管北府兵,对它进行了一番清洗,司马休 之、刘敬宣、高雅之等北府重要将领均被桓玄逼走,但对当初反对投降他的刘裕,桓玄反而加以重用,除了原来的职务不变,还加任为中兵参军,希望他为其接管和 领导这支重要的部队。桓玄或许认为,以刘裕低微的出身,是闹不出多大动静的。
但他错了。他不知道这个卖草鞋的将军想的是流芳千古。
刘裕很快以镇压孙恩、卢循为由,到了京口,摆脱了桓玄的控制。当桓玄篡位代晋成为大楚皇帝时,刘裕作出了他一生最重要的决定——公元404年三月,在京口,刘裕纠集了北府何无忌、魏咏之、檀凭之等二十七位中下级将领扯起了讨伐桓玄的旗帜,并杀死督徐、兖二州的桓修。
刘裕的旗帜一举,各地纷纷响应,诸葛长民杀习逵据历阳,孟昶、刘毅在广陵杀桓玄的另一个弟弟桓弘。众人聚集京口,推刘裕为盟主,组成伐桓军。
刘裕手下的兵马并不多,仅有一千多人,可全都是北府精锐,而他们的领袖是一位有勇有谋、能和士卒出生入死的将军,在江乘,刘裕手持大刀,如关公再生,出 入敌阵如入无人之境,大败桓玄军,斩其大将关甫之;随后又在罗落桥与数千桓军激战,大将檀凭之战死,部众士气大衰纷纷败退,此时又是刘裕挺身而出,挥刀斩 杀敌将皇甫敷,力挽狂澜。刘裕军的神奇表演震惊了桓玄,他派桓谦、卞范之二万余人驻军东陵(建康西),屯覆舟山(建康北)阻击刘裕。在覆舟山,刘裕用火攻 击溃了桓谦的部队。
刘裕不仅能打仗,更会发动心理攻势。从讨伐桓玄那天起,就发动宣传攻势,让桓玄感觉到东晋全国上下都在响应刘裕的讨桓行动。强大的宣传攻势,加之连连的败仗,让桓玄肥胖的屁股再也坐不踏实。覆舟山一败后,桓玄率数千人逃离了建康。
刘裕一千人的部队完成了一个不可完成的任务——收复建康。随后刘裕派刘毅、刘道规继续追赶桓玄,在峥嵘州大败桓玄。桓玄逃至蜀地,被益州刺史毛琚率部所杀。桓玄之乱平息,而东晋迎来了第一位出身寒族的权臣——刘裕。
当然,他也是东晋的最后一位权臣。十六年后,刘裕废晋恭帝司马德文,建立了,拉开宋、齐、梁、陈走马观花的南朝统治大幕。
战争人物命运走向
刘牢之:
刘牢之是往往被后人所忽略的东晋名将。当初谢玄建北府兵,刘牢之因骁勇出众而应选,并被谢玄任为参军,在与前秦作战中几乎百战百胜。秦晋淝水之战,刘牢之率五千精兵,面对符坚的百万大军,强渡洛涧,在淝水大败符坚,完成了中国战争史上最不可思议的一战。
谢玄死后,北府兵归属于王恭,但王恭对这位战功赫赫的老将并不尊敬,礼遇很薄。刘牢之于是在王恭与司马元显相斗的时候投靠了司马元显。王恭死后,刘牢之 代其督兖、青、冀等六州军事,成为了北府兵的实际掌握者。而当桓玄与司马元显开始内斗时,刘牢之又倒戈了,投降了桓玄。
北府众部将都为自己的大将军屡次毫无骨气的变节而感到羞辱,所以当桓玄取其兵权,刘牢之再想组织部将据守江北抵拒桓玄时,没有一个部将再跟随他了。绝望的刘牢之选择了自杀,这个在战场上几乎是无所不能的将军,在政治场上的表现是白痴级的。
但是他把一个偌大的遗产——北府兵,留给了自己的爱将刘裕。
刘裕起事功成后,并没有忘记这位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老上级,为其正名,复其官爵。而其子刘敬宣,后来则成为刘裕手下的大将。
刘毅:
他是跟随刘裕起事的二十七将之一,桓玄之乱中立功最大者当属刘毅。平乱结束后,刘毅被封为抚军将军,官仅比刘裕小一级,任兖州刺史,掌握了一定兵权,同时开始对总被刘裕压制感到不满。一山不容二虎,昔日同一战壕里的战友渐渐变成了前进路上的挡路虎。
刘裕并没有留情。公元412年,刘裕发兵袭击时任荆州刺史的刘毅,将其杀害。
刘毅一死,刘裕在东晋内部再无拦路虎。
战争猜想:
从公元317年到公元420年的百年时间,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北方是五胡乱华,战乱纷纠,杀戮横行,南方是门阀高立,精英群体逃避现实,醉生梦死。
那是一个民族的阵痛期。
当胖子桓玄将遗臭万年的使命坚定地执行到底时,他是否想到,这将是王、谢、桓、庾四大家族在政治上最后的挥霍。
桓玄肥胖的身躯倒下时,门阀是他最丰厚的殉葬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