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预(222-285),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西晋时期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灭吴统一战争的统帅之一。历官曹魏尚书郎、河南尹、度支尚书、镇南大将军、当阳县侯,官至司隶校尉。功成之后,耽思经籍,博学多通,多有建树,被誉为“杜武库”。着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及《春秋释例》等。
杜预出身在曹魏政府的高级官僚家庭。祖父杜畿是三国曹魏的名臣,担任河东太守十六年,因为与荀彧、耿纪关系密切,因此不受曹操的信任,直到曹丕即位,才有爵位,担任了关内侯,进入朝廷担任了尚书。曹丕代汉称帝后,杜畿进封为亭侯,一百户。以尚书担任了代理司隶校尉,直到黄初三年,杜畿依然是尚书,《三国志》曹丕本纪记载“秋七月,使尚书杜畿持节开仓廪以赈之。”可见曹丕对他也是不重用,早在黄初二年,与杜畿同样是荀彧荐举的司马懿就已经是尚书右仆射了。一直到黄初三年的十月,曹丕征吴,杜畿才升任尚书仆射,杜畿留守洛阳。四年九月曹丕再次去许昌时,让杜畿留守,并且受诏制造龙船,尚书仆射是百官师长做这种事本身就是不应该,结果杜畿在孟津试船时遇难,曹丕对他的遇难还有些难过,但是也只追赠太仆,陈泰为尚书仆射去世追赠司空,尚书仆射的地位很高,仅追赠太仆不是尊敬。
父亲杜恕在曹丕统治时期长期在家,没担任官职。直到魏明帝曹睿即位才担任散骑常侍等职务,他为人忠义、正直,与朝廷中的权臣关系不合,太和三年因为弹劾大将军曹真的弟弟曹璠与曹氏集团矛盾,被外派任职,随后称病在宜阳的一泉坞隐居。魏明帝去世后,许多人为他上书,而且与当时的执政司马懿是姻亲关系,所以再次任职,担任他父亲长期治理的河东太守。曹爽执政期间,因为曹爽是曹璠的侄儿,因此利用杜恕与上司矛盾的机会陷害他,治他死罪。嘉平元年,司马懿发动政变废黜了曹爽,杜恕也因此减死发配。杜预因为父亲长期与朝中皇亲国戚和权贵的矛盾而得不到任用。
杜预虽然生长在官宦人家,但不是那种只知享乐的纨绔子弟。他从小博览群书,勤于着述,对经济、政治、历法、法律、数学、史学和工程等学科都有研究。当时的人曾给他起个“杜武库”的绰号,称赞他博学多通,就像武器库一样,无所不有。他特别爱读《左传》,自称有《左传》癖。
杜预的《左传》癖
据《晋书 杜预传》所记载:(杜预)既立功之后,从容无事,乃耽思经籍,为《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又参考众家谱第,谓之《释例》。又作《盟会图》、《春秋长历》,备成一家之学,比老乃成。又撰《女记赞》。当时论者谓预文义质直,世人未之重,唯秘书监挚虞赏之,曰:“左丘明本为《春秋》作传,而《左传》遂自孤行,《释例》本为《传》设,而所发明何但《左传》,故亦孤行。”
当时,在朝廷中,“王济解相马,又甚爱之,而和峤颇聚敛,预常称‘济有马癖,峤有钱癖’。武帝闻之,谓预曰:‘卿有何癖?’对曰:‘臣有《左传》癖。’”于是,杜预就有了“左传癖”的称号。他精心研究《左传》,其学术成果之一,首先是《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春秋左传正义》等成书传世。
《春秋》和《左传》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二者在纪事时间上大体一致,但《左传》较《春秋》在前后年代略有超出。在书写方式上,二者形成了不同的风格。
《春秋》是一部信史,是较完整地保存秦代以前历史的史书,书中的材料真实可靠,因此具有权威性。但它记事十分简略,基本上是一事一条,多数的枯燥无味的标题性记载,最长的有40多个字,短的只有一个字。因其事情发生久远,后代人往往需要经过考证、注释以后才能明白其中的含义。
《左传》的特点是内容丰富、记事翔实。它以丰富的史料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得清清楚楚,生动具体。其文笔也简劲有力,语汇丰富,描写也很生动,让人读起来津津有味。它原来只是《春秋》的注释材料,但没有与《春秋》合着,而是独立成书。
为了使人们在读史时相互借鉴,互相弥补,杜预把这两本书按年代合编在一起,取名《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以便让人们相互对照着看。书中,《春秋》被称为【经】,《左传》称为【传】,这就是“名不见经传”一词的来历。杜预的研究成果除了史书所记以外,还有比较有影响的《春秋左传正义》一书,这是历史上有影响和通行的《左传》的注释本,也是杜预研究《左传》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