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是怎样的一个人?功绩不输朱元璋和朱棣,却差点毁了明朝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的两千多年出过很多昏君,但是没有哪个朝代像明朝这样,有那么多奇葩的皇帝。其中有一位帝王人称"蟋蟀天子",平时最大的爱好竟然是斗蛐蛐,而且更难得的是,他还是位明君。他就是明宣宗朱瞻基,其在位期间完成了具有重大意义的"仁宣之治",奠定了明代前期社会的繁荣稳定,其功绩不输于朱元璋朱棣

其实朱瞻基即位时的国家并不太平,这主要得怪朱棣留下的烂摊子。

朱棣在位期间明帝国南征北战,四次出兵安南,五次亲征漠北,还施行了六下西洋、疏通大运河、迁都北京、营建天寿山陵墓等大工程。这些工程像大山一样压在了永乐后期并不富裕的国力上,整个国家都喘不过气来。更要命的是,朱棣还大肆诛杀建文一系的大臣,整个朝堂人人自危,更谈不上治国理政。

在这样的情况下,明仁宗朱高炽即位了,他数策并举,努力恢复国家稳定和发展。国家战略由扩张转为收缩防守,着手解决一系列内政民生问题,且大力安抚旧臣,把朝廷从血腥高压的氛围中解放出来,明朝开始进入稳定发展的新时期。但可惜的是,这位仁宗47岁便英年早逝,在位时间不到一年。

朱瞻基继承的就是这样一个青黄不接的明朝:一方面,安南战乱并未结束,战事仍在消耗国力;另一方面政治制度还没完善,经济也没有完全恢复,财政支出还是紧紧巴巴。国内还有各路藩王这个定时炸弹威胁皇权,江南重赋问题又急需解决,朱瞻基接手的国家可谓是四面楚歌。

在"地狱难度"的开局下,朱瞻基先是拿藩王这个心腹之患开刀,先发制人亲率大军奔赴乐安,平定了皇叔汉王高熙的叛乱。他又在此基础上来了个釜底抽薪,纵容地方卫所抽调各地王府的护卫,削去了藩王的兵力。同时,朱瞻基对藩王的行为进行了极为严格的规定,使藩王的地位待遇一落千丈。到了宣德末年(1435),藩王的军事势力已经差不多被彻底剪除,这样一来,老祖朱元璋设想的藩王拱卫皇权的制度基本名存实亡。

在内政方面,朱瞻基完善了内阁制度,建立了司礼监联合辅政的体制,填补了皇帝和六部之间上传下达的空隙,臣僚的权利进一步被削弱。为了更好地监督地方官员,解决地方上贪腐败坏问题,朱瞻基又设立了巡抚制度。巡抚在地方上一待就是一二十年,他们越过三司直接对皇帝负责,因此后来渐渐成为省级的最高负责人,该制度对明朝的统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他对都察院进行了一系列整顿,扩大了御史的权力,使他们可以监察到政务的方方面面;还加强了司法体制,重审了许多疑案,令冤假错案得以昭雪。在民生方面,针对大运河运粮时消耗大、费时误农的弊端,他改革了漕运,改"支运"为"兑运",减轻了运户的运费负担。在科举制度上,他平衡了南北中不同地区的考生录取比例,让朝廷更好地吸纳各地人才。

国防军事上,朱瞻基主要实行安抚议和、缩边防守政策。由于在安南地区几次战事不利,再加上朝廷的主要防御重点在北方蒙古上,他只好与安南议和,承认其独立。虽然有损国威,但此举让国家脱离了安南这个战争泥潭,每年节省无数人力物力。对于北方蒙古,朱瞻基防守安抚两手抓,优厚对待蒙古降将,对待犯边的北蒙人只是驱逐为主,并不主动出击。柔和的边境政策确实有所成效,其在位期间,明蒙边境维持了相对和平稳定的局势。

在稳定的社会治理下,国内政治较为清明,臣民各司其职,经济文化方面相对于永乐时期都得到了较大改观。结合之前明仁宗的统治,这二朝被并称为"仁宣之治",是明朝发展的黄金时代。但是朱瞻基的改革也留下了不少隐患,比如宦官地位的大幅提高。朱瞻基确立的内阁制度给予了宦官代行"批红"权,司礼监秉笔太监可以代表皇帝御笔,权力凌驾于内阁之上。

朱瞻基对宦官的宠信导致了其权力空前膨胀,势力伸到了军政的各个方面,宦官恃宠而骄,祸乱纲常,贪暴害民,胡作非为,可是朱瞻基本人对此置之不理。虽然宦官在朱瞻基在位期间不敢过于放肆,但朱瞻基去世后,由于明英宗朱祁镇治国无能,宦官王振当权。正统十四年(1449),瓦剌入侵,英宗听信王振谗言亲征北伐,导致了"土木之变",二十万京师精锐在土木堡失陷。

总体来说,朱瞻基是个明君,他革除了前朝的某些弊政,加强了中央集权,让明朝在永乐盛世的基础上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其被动防守的边境政策虽为国家赢得了短暂的和平,在表象下四周邻国却是暗地里蠢蠢欲动。他在位期间纵容宦官和武将的贪腐,使得边境火器走私严重,大明边境被渗透成了筛子。再加上给了宦官过大的权力,皇帝一旦怠于政务,司礼监便会趁机窃柄专权。朱瞻基对宦官的宠信最终酿成了宦官之祸,明代太监擅权可以说是自他而起,"历代奄祸,岂非皆自宣宗造之!"

本文链接:https://famous.a8z8.com/mingchaogushi/48152.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