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里,最不缺的就是上战场杀敌,报效国家的英雄人物。他们热爱祖国,魂归战场,甚至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边疆。作为将士,他们不得不抛弃儿女情长,用自己的铁血捍卫着国家领土。今天我们要介绍的便是这样一位抗清名将阎应元。
阎应元,字皕(")亨,直隶通州人,南明时期著名抗清英雄。崇祯十四年,刚刚赴任江阴典史(知县下面掌管缉捕、监狱的属官,属于"未入流"的无品阶小官)的阎应元便初露锋芒,将海寇顾三麻子等人打的心惊胆战不敢再犯。由于他担任地方官时平定盐盗,安抚百姓,所以深受当地老百姓的赞扬与爱戴,至今在江阴地区的祠堂里,还有他的画像供后人瞻仰。
1645年夏,大清铁蹄大肆南下,江阴不得已而降清。但由于大清颁布号称"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剃发令"太过苛严,迅速激起了民众的激愤。阴历六月二十八日,江阴人民纷纷请愿,希望能够保留发式,但清朝委任的江阴知县方亨为此破口大骂,认为他们简直是不要命了。众人也趁机反讽道:"你身为大明进士,头戴纱帽,身穿圆领,来做鞑靼知县,不知道羞耻吗?"方亨羞愧不已,只得暂停所议。
指挥民众,守土一方,身为小小江阴典吏的阎应元本不用担当如此重任,但他处处为百姓着想,城中粮食短缺,他每日定期放粮,救助了许多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老百姓,所以最终被拥戴为江阴守将之一。为了朝廷为了国家,他觉得自己有责任走在最前面,带领全城百姓捍卫城池,誓死要和二十四万清军进行殊死一战,绝不后退一步。
从闰六月初一清晨到八月二十一日,阎应元率领六万义民,最终却困守孤城长达八十一日,使清军连折三王十八将,死七万五千人,史称"江阴八十一日"。城破之日,阎应元坐于东城敌楼之上,要了一支笔,在城门上写下绝命诗"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然后慷慨跳河自尽。
此时,负责攻城的原南明将领刘良佐(已降清)刚好遣兵来擒,又将阎应元将从水中捞出救起。看到自己被救活,阎应元后来只说了一句话:"事已至此,只有一死。速杀我!"不久便自杀于狱中。面对清朝贝勒,他至死都不曾弯下膝盖,在民族大义面前,他早已看透了生死。
此次江阴之战,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阎应元竟然在小小的江阴城坚守了将近3个月。能够坚持这么久已经实属不易,而且在守城的过程中,他还给清军带来了极为惨重的死伤。根据相关统计,其战绩甚至超过了后来的南明战神曾经"两蹶名王,震动天下"李定国。
阎应元牺牲之后,多铎便下令屠城。刹那之间,江阴城内腥风血雨,但城中百姓面对死亡并没有向清军低头男人们一个个战斗到最后一刻,女人们则纷纷自尽而亡。短短几十天,城中的十七万人全部遭到清兵的屠杀,老弱妇孺无一幸免,所到之处都是横七竖八的尸体。这段时期,清军还陆续犯下了"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等罄竹难书的恶行。
清朝统一全国后,像阎应元这样忠勇的南明将领们一度引起了清朝统治者的关注。在江阴之战过后的一百三十一年里,乾隆皇帝给抗清三将阎应元、冯厚敦、陈明遇(史称"抗清三公")分别赐予谥号,对他们的在民族大义面前舍生取义的壮举予以肯定。
法国诗人波特莱尔曾说"英雄就是对任何事都全力以赴,自始至终,心无旁鹜的人"。阎应元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或许现在很多人不知道他的墓地在哪里,也不知道他去世的时候年龄有多大,毕竟他当时只是一个不入流的"九品芝麻官",但他的抗清事迹在南明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个时代终将会结束,但精神传递才刚开始,阎应元等抗清名将的英雄事迹和不屈精神将永远值得我们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