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郑成功
最为大家所熟知的事迹是收复台湾,但其实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郑成功的大本营一直在厦门一带的东南沿海地区。隆武二年(1646年)郑芝龙投降清廷之后,郑成功"哭孔庙"、"焚儒服",毅然举起了反清复明的大旗。
隆武帝在隆武二年被清军俘虏,绝食而死。
隆武帝死后,隆武二年十一月十八日桂王朱由榔称帝,以次年为永历元年(1647年)。
野史《台湾开创郑成功》(作者丸山正彦,1895年著)中曾记载。
永历帝登基后,郑成功在同安、金门等处大打胜仗。
受此鼓舞,郑成功认为南明中兴在望,于是向日本江户幕府移书求援。
永历元年(1647年)向江户幕府移书求援
据野史《台湾开创郑成功》记载,郑成功本人向日本曾经移书两封,一书言辞恳切、端庄,一书辞藻极其华丽,均是文采斐然之作。
第一篇移书求援内容如下:
大明龙兴三百年,治平日久,人皆忘乱,鞑靼乘虚破两京,神州悉为腥膻所污。成功深荷国恩,不敢坐视,故喋血以报仇,徘徊闽浙间,以义感人,从者颇众,然而孤军悬绝,千辛万苦,未遂所怀,日月易逝,我劳如何。成功故生于贵国,深慕贵国之风,今也时际艰难,贵国定应怜我,乞假以兵数万,使得复君父之仇,则感义无限云云。
这篇书信中包含了三句话。
第一句话讲吴三桂将清军放入山海关的史实,交待写书信的背景;
第二句话写郑成功本人反清复明的缘由,有理有据;
第三句话写为何要向长崎幕府求援,其原因是郑成功本身就出身于日本。
这篇书信篇幅短小,却信息翔实。我们后人看去,也能作为当时中日关系的一个参考。
从当时日本方面的反应来看,郑氏家族在日本的影响力不俗,但是统治者并不愿意趟入南明和清朝纷争的浑水之中。
当时此信送至日本,据称"当时幕府,实为一文感动。"
但日本由于大名各自为政,所以难以出兵。
永历十二年(1659年)向日本修书睦和
根据多方文献互相印证,
在1656 ~1659年间,郑成功挥师北伐,由东南沿海地区逆流而上,一直向南京进发。
1657年时,郑成功曾在沿海地区滞留了十个月之久,期间任由士兵在当地烧杀抢掠,"取粮"以备军需(当地民间文献也有记载)。
1658年,郑成功军抵达羊山时遭遇风暴,羊山风暴中郑军损失惨重,郑成功侥幸逃得一命。
次年,1659年,郑成功重整旗鼓,再次直抵南京城下,此次南京战役以郑成功损失惨重结束。
根据天主教传教士利胜的《多明我会在中华帝国之业绩》记载,郑成功是在包围南京城时被鞑靼骑兵反包围而致失败。
1660年,清军将领达素率军乘胜追击,于6月17日在厦门与郑成功爆发海战。
根据文献《郑成功给日本幕府的信》的论述,郑成功于羊山风暴后至清军来袭前的一段时间,收缩军队至厦门、金门时曾给日本幕府写过一封书信。
书信内容如下:
(1)洲同瞻部,就一水以判东西;境迩蓬莱,连三岛而橐天地。域占为雷之位,光拂若水之华。百篇古文,早得赢秦之仙使;历代列史,并分上国之车书。道不拾遗,风欲追乎三代;人重然诺,俗更敦于四维。
(2)恭维上将军麾下,才擅擎天,勋高沐日,铸六十五州之刀剑,雌雄为精;服五百一郡之版图,砾砂皆宝。文诣丹府,屡有表使至金台;释辅儒宗,再见元公参黄蘖。
虽共临乎覆载,还独奠其山河,成功生于日出,长而云从,一身系天下安危,百战占师中贞吉,叨世勣之赐李,恩重分茅;效文忠之祚明,情深复旦。
(3)马嘶塞外,肃慎不数余凶;虏在目中,女真几无剩孽,缘征伐未息,至玉帛久疏。
(4)仰止高山,宛寿安之在望;溯洄秋水,怅苍海之太长。敬勒尺函,稍申丹悃,爰齑币篚,用缔缟交。旧好可敦,苍鸟使于今复往;中兴伊迩,丹凤诏不日重来。文难悉情,辞不尽意,伏祈鉴炤,无任翘瞻。
这是一篇无实际意义的,单纯为两国修好而作的书信。
第一段是对日本的历史的描述,即承认日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后更是对日本的风气做了一下追捧,称赞时人诚实、重诺言。
第二段是对统治者的吹捧,其中有释辅儒宗的句子,可见日本幕府时代仍旧受儒家、佛家很深的影响。
第三段是一个过渡句,意思是我长久征战在外,以至于和你经常没有联系。
第四段是对未来的一个期望,大意为希望我们仍像过去一样友好和睦。
在上文所说的文献中,作者有多处笔误及语焉不详。
作者声称这篇书信是于1655年所写,可是描述当时环境时又提到了1658年的羊山风暴,虽然略去了1659年的南京战役,可是偏偏又讲了清军即将讨伐郑成功,所以郑成功才收兵于厦门、金门。
根据多方史料记载,厦门战役应是1660年春由清军将领达素率领清军南下,于6月17日爆发才对。
因为原文自相矛盾的地方太多,且原文信息的主要来源为野史《台湾开创郑成功》。
所以笔者就自作主张,将原文标注的永历九年(1655年)改为了永历十二年(1659年)。
更精确一点应该在1659年冬至1660年春之间,这才有可能且符合原文的描述。
除此之外,笔者还修改了原文中很多有明显常识性错误的地方,比如将大名误认为将军等。
但是,既然说这是野史,那就请大家只当作茶余饭后的笑谈看看即可。
毕竟,从1656年郑成功北伐开始,他就一直忙于战争,和日本方面写一些无意义的书信可能性不大。
求援虽然有可能,但据天主教教士利胜记载,郑成功在厦门战役后出发去台湾时,仍旧有500艘船,4万士兵,郑军不太可能主动求援。
但是根据郑成功死后台湾内讧期间,清政府、郑经、郑泰部属三方近千条战船的战斗中,荷兰人依然派了15艘战船来报复郑氏家族来看,当时日本方面说不定想主动增援也说不定。
而且,根据天主教教士利胜的回忆录,郑成功曾经有占领西班牙人辖下菲律宾诸岛的想法,因为病重身死所以没有付诸行动。
说不定当时郑成功也正谋划着打下日本来,这也说不定!
当然,本文纯属野史笑谈,请勿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