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它的社会影响势力也与日俱增,因而在政治上、经济上与以皇帝为首的封建国家、世俗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在思想上与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道教的矛盾也经常激化。有时这矛盾交汇在一起,便会发生剧烈的对抗,出现由朝廷下令焚毁佛教,即所谓”灭佛“的事件。北朝先后发生过两次灭佛事件。分别是北魏太武帝灭佛事件和北周武帝的灭佛事件。北魏太武帝
北魏太武帝(424—452年在位)出身鲜卑拓跋部,继道武帝、明元帝之后,进兵中原,统一黄河流域,施政过程中重用儒者,尊崇儒家学说,并且信奉佛教,后来听信司徒崔浩的劝告,改信经寇谦之改造过的道教——天师道,奉寇谦之为“天师”,建立天师道场,亲自登坛受符书,表示上受天命,改元“太平真”。崔浩出身士族,博览儒家经史,信奉道教,经常在帝面前非毁佛教“为世费害”。从太平真君五年,太武帝下诏限制佛教,说佛教“假西戎虚诞.生致妖孽,非所以壹齐政化,布淳德于天下”,禁止王公以至百姓私养沙门。第二年出兵经过长安,在一寺院中发现兵器、造酒器具、财物和窟藏妇女.于是下诏大规模灭佛,诛杀沙门,焚烧寺院经像。虽然由于太子拓跋晃监国秉政,缓宣诏书,使很多沙门闻讯远逃,部分经像得到隐藏,但北魏境内大量僧尼被杀,寺院佛经毁灭殆尽。六年后太武帝死,文成帝即位,认为佛教“助王政之禁律,益仁智之善性,排斥群邪,开演正觉”,又恢复佛教。此后在历代北魏皇帝的支持下,佛教在北方得到空前传播和发展。
公元557年鲜卑宇文泰之子宇文觉代西魏称帝,国号周,建都长安,史称北周。北周武帝(561—578年在位)l在思想上崇尚儒家,重用儒者,按照《周礼》改革官制,经常召集群臣研究富国强兵之道。当时佛教急速发展,北方僧尼达200万人,佛寺30000余所(《魏书-释老志》)。僧尼享受免税赋徭役的待遇,寺院占有大量土地。武帝要统一北方,所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广弘明集》卷二四释昙积《谏周祖沙汰僧表》)。武帝首先是削减僧尼和寺院,此后多次召集名儒、众僧、道士讨论三教优劣,规定以儒教为先,道教为次,佛教第三;建德三年命僧人、道十辩沧二教的优劣,不久便令禁断佛教与道教。这次灭佛与太武帝灭佛不同,一是刘佛、道二教皆禁止;二是虽毁坏寺院,焚毁经像,但并不屠杀沙门,而是迫使他们还俗为民;三是设立“通道观”,提倡“会通三教”,但强调以儒家为正统。建德六年北周灭北齐,义下令在原来北齐境内禁断佛、道二教。然而在这期间,也有很多僧人隐匿民间暗中奉佛,或逃到南方。宣政二年武帝去世。宣帝、静帝相继在位,朝政实由外戚杨坚把持,下令允许佛教传播。到杨坚废周建立隋朝,大力恢复佛教,自此佛教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此后.在唐代武宗、五代后周世宗时,又发生两次大规模的灭佛。史称这四次灭佛为“三武一宗”灭佛。三武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一宗是后周世宗。然而从佛教史的总过程来看,这四次灭佛只是佛教在中国传播发展过程中的短暂的插曲。佛教在每次经受灭佛打击之后,通过内外调整,又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终于成为中国的民族宗教之一和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