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开疆拓土――始皇帝初奠中华帝国之基
秦王扫六合, > 虎视何雄哉! > > 挥剑决浮云, > > 诸侯尽西来。 > > 明断自天启, > > 大略驾群才。 > > ——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三》 > > 和那些哀哀凄凄的亡国之君相比,扫灭六国的秦王政,这时真可谓是志得意满,如日中天。然而,这位秦之骄子此时并没有陶醉于胜利的喜悦之中,在与公卿百官 及博士们商议帝号、奠基封建政治制度的同时,他那鹰隼般的目光,扫视着初创的大秦帝国的版图,谋划着平定四海,开疆拓域的宏大蓝图;而那些久经战阵、驰骋 疆场的秦军将士,在痛饮凯旋之酒的同时,也秣马厉兵,紧张地等待着新的进军命令…… > > 事实上, 秦始皇没有让他的铁血军团等待多长时间,当他和他的智囊团制定的“西抚诸夷,东占辽东,南平百越,北却匈奴”的战略方针确定下来之后,如狼似虎的秦军雄师又踏上了征战四方的征途。这一次,秦军兵锋直指岭南,史称“南平百越”。 > > “百越”又称“百粤(yuè)”,得名于南方诸越,是对名称各异的越人的总称、泛指。他们有与中原地区不同的文化特征和标志,其中断发纹身、铸铜为鼓等 是最显著的特征。“百越”的分布区域很广,许多部族的流动性也很强,其活动范围涉及江淮以南的广大地区。百越很早就与中原有着密切交往和联系。据说早在五 帝三王时期,这一带就臣服于中原王权。岭南各族曾向商王、周王进贡珠玑、玳瑁、象齿、文犀、翡翠等地方特产。春秋之时,生活在今天浙江一带的于越曾经建立 越国,越王勾践十年教训,十年生聚,一举灭吴之后,位列春秋五霸。公元前306年,楚国攻灭越国,江淮流域绝大部分并入楚国的疆域。楚国灭亡之后,瓯 (ōu)越(今浙江省温州一带)、闽越(今福建省福州一带)、南越(广东省一带)、西瓯(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一带)的越人并不驯服,为了实现天下统一,秦始 皇命令屠雎率领50万大军分五路向岭南进兵。一军从越城岭突进,直下今桂林;一军从萌诸岭南下广西贺县;一军越骑田岭直下番禺广州;一军从大庾(yǔ)岭 进入粤北;一军集结今江西余干。然而,断发纹身的南越健儿远远强过秦军已往的对手,当地越人尤其是西瓯人的反抗异常顽强。秦军“深入越地,越人遁逃。旷日 持久,粮食乏绝,越人击之,秦兵大败”,据说秦军三年不解甲,不弛弩。在山高林密潮湿多雨的南方,秦军打得非常艰苦。 > > 在相持状态下, 最棘手的问题就是要解决这50万秦军后勤供应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秦始皇委派监御史禄率领士卒民众在湘水、漓水间(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境内)开凿 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的交通。灵渠全长33千米,其中有4.5千米为人工开凿,由铧嘴、大小天平、泄水天平、陡门、南北渠、秦堤等主要工程组成,其工 程量之巨大,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灵渠渠道穿行于丘陵地带,坡度大,水流急,行船困难,当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灵渠的设计者有意将河道开凿得迂回曲折, 以便延伸流程,缓解流速,利于平稳行船。同时,每隔一段路程,设置一个“陡门”,又称“斗门”,就是简单的船闸,可以启闭,以便分段拦蓄渠流,使水位逐段 抬升或降下,船只节节前进,安然过山,这实际上就是现代梯级船闸的设计方法。我国用这个方法开凿灵渠,比美国所修的巴拿马梯级运河早了2000多年,一定 程度上反映了灵渠设计者的独具匠心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才能。 > > 灵渠修建完工之后,秦军对南越的战争才得以顺利进行。在秦军和 西瓯人的战斗中,西瓯君译吁宗和秦军统帅屠雎相继战死。西瓯君译吁宗战死之后,西瓯人“相置桀骏为将”,继续与秦军战斗,使秦军付出了死亡十余万人的代 价。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又谪发内郡曾经逃亡的人、赘婿、商人等增援,在南越、西瓯故地及其相邻地区设置了南海郡、象郡和桂林郡,把这三个郡置于中央政 府的直接控制之下,任命任嚣和赵佗等统兵戍守岭南。第二年,秦始皇又把50万罪徒谪发到五岭以南戍边和开垦,并全部留在那里与越人杂居,促进了中原和岭南 经济文化的交流以及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南北民族的大融合,并在一种新生的社会秩序与文化磨合下共同开发富饶的珠江流域。 > > 和南平百越同时 进行的,还有“西抚诸夷”。秦王朝初建之时,在西南方面,即今四川、云南、贵州一带,除“百越”而外,还生活着几十个少数民族,即被中原人称之为“西南 夷”的少数民族部落。“西南夷”在殷商时代就与中原王权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据说这一带的某些部族曾经参加过推翻殷商王朝的活动,并且得到过西周王朝的封 赏。战国时期,滇池一带为楚所属。公元前310年,秦惠文王嬴驷灭蜀后,就以蜀地为基地,开始经营“巴蜀徼外”的西南夷。 > > 公元前 246年, 嬴政为秦王,继续以蜀为根据地开拓西南夷。首先从修筑道路开始,李冰在任蜀郡太守期间曾在川滇交界的(bó)道(今四川省宜宾市)地区开山凿 崖,修筑通往西南夷的道路,这是兴修五尺道的开始。统一六国后,秦王嬴政再次派遣常额拓修五尺道。常额把李冰所修筑的(bó)道往前延伸,从今四川省宜 宾市一直修到今云南省曲靖市附近。这条历史上有名的“五尺道”,是西南夷地区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中最古老的交通线之一。西汉时期,这条对外交通线首先被张 骞发现,并称之为“蜀、身毒国道”(今人称为“南方陆上丝绸之路”或“西南丝绸之路”)。 > > 秦王朝不仅在西南夷地区修筑道路,还将其郡 县制引入西南夷部分地区。“秦时常额略通五尺道,诸此国颇置吏焉。十余岁,秦灭”,“邛(qión)、笮(zé)、冉(máng)近蜀,道亦易通。秦 时常通为郡县”。诸此国的邛、笮、冉皆为西南夷族部,秦时分布在川滇交界地,秦统一六国后便在其地“置吏”,立郡县,派官吏进行直接统治。现在,历史学 家都将此看做中央王朝在西南夷地区正式统治的开端。 > > 和西抚诸夷相比,秦王朝对北部边疆的经营要困难得多。就在大秦帝国崛起的同时,匈 奴帝国也在中国北方大地上铿锵崛起。事实上,匈奴对中原的侵扰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中原各诸侯国,其中,以秦、燕、赵所受侵扰最大。秦国的北边,有义渠戎, 再往北,就是匈奴;赵国西北有林胡、楼烦,北有褴、匈奴;燕国北界有东胡。这些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除义渠戎从事农业生产外,其他均以游牧、狩猎为生。匈 奴、东胡等游牧民族更是军事素质高,作战能力强。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人以游牧、狩猎为生,牲畜以马、牛、羊为最多,其次则为骆驼、驴、骡等。 他们“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男子从小就学习骑射。“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因此,一到成年, “尽为甲骑”。战国之际,匈奴已经进入奴隶社会,并且有了国家政权机构。国王称为单于,其下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 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除左、右贤王外,其余大臣都是世袭。东胡、林胡、褴、娄烦与匈奴基本相同。以上内容由()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链接:https://famous.a8z8.com/qinchaogushi/44186.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