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接到诏书后,如晴天霹雳,肝胆俱裂。他失声大哭,转身回到帐中就要拔剑自杀。 蒙恬与始皇素日相交甚厚,对这份意外的诏书产生了怀疑,劝阻扶苏道:“陛下而今出巡在外,又没有立定太子,诸公子必定都虎视眈眈,暗含窥伺之心。他委任你 我监军守边,足见信任之深。今天忽然派使者送来赐死命令,还不知道其中有没有诈?不如提出恳请,弄清楚再死不迟。”那使者早就受了赵高、胡亥等人的指使, 只在一旁不断地催促。扶苏一向仁孝,哪里还去想是真是假,悲伤地说:“君要臣死,父要子亡,还有什么好请求的呢?”言罢挥剑自杀。蒙恬不肯不明不白地就 死,使者便将他囚禁在阳周(今陕西子长县北),兵权移交给副将王离,又安排李斯的亲信为护军,这才回去复命。赵高见障碍已除,建议胡亥赶快回咸阳继承皇 位。
做皇帝后,对其他众多的兄弟姐妹更是残忍有加,毫无人性。
胡亥的天下本是篡夺而来,因此他害怕诸公子与他争帝位,再加上赵高的怂恿,他决定一不做二不休,残杀众公子。
胡亥屠杀自己兄弟最残忍的是在咸阳市(市即古代城市中的商业区)将十二个兄弟处死。另一次在杜邮(现在陕西咸阳东)又将六个兄弟和十个姐妹碾死,刑场惨 不忍睹。将闾等三人也是胡亥的兄弟,最终也被逼自尽。他们三个人比其他兄弟都沉稳,胡亥找不出什么罪名陷害,就关在了宫内。等其他许多的兄弟被杀后,赵高 派人逼他们自尽,将闾他们对来人说:“宫廷中的礼节,我们没有任何过错;朝廷规定的礼制,我们也没有违背;听命应对,我们更没有一点过失。为什么说我们不 是国家忠臣,却要我们自裁?”来人答道:“我不知道你们为什么被定罪处死,我只是奉命行事。”将闾三人相对而泣,最后引剑自刎。
在胡亥的众兄弟当中,死得名声好一点的是公子高。他眼看着兄弟姐妹们一个接一个被胡亥迫害致死,知道自己也难逃厄运。但逃走又会连累家人,于是下决心用自己的一死来保全家人的安全。他上书给胡亥,说愿意在骊山为父亲殉葬。胡亥很高兴,又赐给他十万钱。
据专家考证, 秦始皇共有儿女三十三个,但史书中有名有姓的只有长子扶苏、幼子胡亥、公子高和公子将闾四人。对于这些人最后的下场,史书中是这样记载的:六公子戮死于杜;公子十二人死咸阳市;十公主死于杜;公子将闾兄弟三人被杀;公子高欲避祸,要求陪葬始皇帝陵。
自1974年发现秦始皇兵马俑之后,考古队又于1976年在秦陵东侧上焦村发现了17座陵墓,根据工作人员的清理,这些陵墓内埋葬的人有男有女,他们身 首异处、肢体分离,有的头骨上插着箭头,有的下颚骨左右扭错,这些都是非正常死亡的标志。陵墓中的陪葬品既丰富又精致,绝不是普通百姓所能拥有的,再加上 陵墓位置靠近秦始皇陵,因此人们猜测,这些人多半是被杀死的公子和公主。
屠杀忠臣良将
当胡亥铲除了所谓的“眼中钉”之后,赵高又起了别的心思。他一直对蒙氏兄弟心怀怨恨:一来是因为他们当初得罪过自己,二来是他们的地位会对自己产生威胁,因此赵高念念不忘除掉他们。
胡亥听说扶苏已死,心中的一块大石头落了地,就有释放蒙恬的念头。此时正好遇上蒙毅替始皇祭祀名山大川归来,赵高本对他积怨已久,同时也担心日后蒙氏重 新掌握大权,不如索性一网打尽。于是对胡亥进谗言:“先帝本来早就想选贤立太子,就是因为蒙毅屡次阻止才没有实行。这种不忠惑主的人,不如杀之,永绝后 患。”胡亥信以为真,于是下诏命蒙毅自尽,接着又派人来到阳周的监狱,对蒙恬说:“你作恶多端,早就该死,如今蒙毅已畏罪自杀,按照律法应该株连九族。”
蒙恬气愤地说:“自我先人至今,为 秦朝出生入死的人已有三代。虽然我被关在这里,但我手下统领的大军,足以推翻朝廷,不过我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应该守义而 死,我之所以没有叛变,是不想辱没先人,不敢忘记先帝的大恩。昔日周成王即位时年幼无知, 周公旦为了天下大业,曾断指立誓‘忠心为主’,并每天背着他上 朝,后来成王长大,却听信谣言要杀周公旦,周公旦只得逃往楚国。当成王醒悟过来后,杀了那个妖言惑众的人,请回周公旦。因为这件事,所以《周书》上说: ‘君王办事要反复考虑。’我蒙氏家族对皇帝忠心耿耿、从无二心,却落得满门抄斩的下场,这一定是有奸臣挑拨。周成王犯错之后能 改过自新,最终换来昌盛的局 面;而夏桀杀关龙逢,商纣杀比干后不改过,最终国破人亡。所以我认为,圣君做事一定要反复考虑,哪怕犯了错,只要能改正就是百姓的福气。我说这些并不是想 免去死罪,我早就做好了死谏的准备,希望你能将这些话转达给皇上,让他为天下万民着想。”
使者无奈地说:“我只是奉诏而来,将军的良言我不敢传报。”
蒙恬叹息道:“我哪里得罪了上天?竟然落得无罪而被处死的下场。”
想了想他又说:“我这一生,修长城、挖沟渠至少有一万多里,可能无意中挖断了地脉,这也许就是我的罪过吧!”
说完,他毫不犹豫地服药自杀了。
就这样,赵高和胡亥除掉了对自己不利的人。胡亥高兴了几天,但没多久他又担心起来,因为大臣官员们对这些行为议论纷纷,言谈中流露出很多不满。
胡亥问赵高说:“自从杀了诸位公子和蒙氏兄弟,大臣不服,普通官员也议论纷纷,这该怎么办呢?”
赵高说:“臣一直想提醒皇上,但又不敢说。先帝的大臣多半是天下累世名贵人,他们的功劳相传久矣。如今我出身低贱,承蒙皇上您抬举,才能主管国家大事,那些大臣虽然表面上尊崇我,其实心里非常不满,除非皇上能治他们的罪,将其一一铲除,否则无法威震天下。”以上内容由()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