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指鹿为马的赵高到底是不是太监? ​

翻遍《史记》,我们会发现,司马迁并没有为赵高列传——身为颠覆秦王朝的重要分子,司马迁却不愿为其记上一笔,而是在书中零星提及,明显是因为司马迁鄙薄此类人物。

但在《史记》中,却散见赵高生平行事。有关赵高可能是“阉人”的记录有两点:一是赵高兄弟皆生于“隐宫”;二是赵高属于“宦人”,隶属于“宦籍”。《史记·蒙恬列传》中记载:“赵高兄弟皆生隐宫。”“隐宫”一词,现已无法考证其主义。

东汉时期,有为《史记》作注解者将“隐宫”之“宫”理解为去势之宫刑,并因此而衍生出赵高兄弟都受过宫刑。因为古代受宫刑以后,都要先在密闭的房间中待上一段时间,避免细菌感染引发的破伤风等并发症。于是,这些学者便认为,“隐宫”即受“宫刑”。

但事实上,“隐宫”指的是一种特殊的地方,它类似我国曾经存在的劳改农场,同时,该词也代指劳改人员——这些人是贱民,他们的身份略高于奴隶、略低于一般平民。

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记述,在修建阿房宫时,役使“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其意即为,使用劳改就业人员与服刑囚犯70多万人。若说“隐宫”即宫刑的话,那岂不是说,这70万人全是太监?

但事实上,服刑人员中,有男有女,“隐宫”即宫刑一说根本不成立。在《史记·蒙恬列传》中也有记载:“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贱。”

赵高兄弟生于劳改场中,是因为他的母亲犯了罪,因此世世卑贱。《张家山汉墓竹简》出土以后,“隐宫”即劳改场或劳改人员的意思更明确了。它与宫刑没有任何关系。

而另一引发后代误解的“宦籍”与太监更是毫无关联。古代“宦”字的意思是指在宫中内廷任职。宦人即在宫内任职之中,相当于皇帝与皇族的亲近之臣,而宦籍则是用来登记经常出入宫门的臣子的登记册——它相当于现代管理制度中的“打卡”与“签到本”。

这一点之所以可以确定,是因为在《汉书·宦者列传》中有明确记载:“汉兴,仍袭秦制,置中常侍官。然亦引用士人,以参其选,皆银珰左貂,给事殿省。及高后称制,乃以张卿为大谒者,出入卧内,受宣诏命。

文帝时,有赵谈、北宫伯子,颇见亲幸。至于孝武,亦爱李延年。帝数宴后庭,或潜游离馆,故请奏机事,多以宦人主之。”

这里说的“宦人”指的是张卿、赵谈、北宫伯子、李延年等人。他们非但不是太监,反而是皇帝宠爱的内侍臣子。在秦汉时期,受过宫刑的男人另有其称,被去势以后的男性被称为“奄(阉)人”,在宫中任职的阉人被称为“宦奄(阉)”。

直到后汉时期,宦人、宦者、宦官才被专门定义为“阉人”,而后汉时期,已是汉光武帝建立东汉以后的事情。

可以看得出,赵高隶属宦籍,只能证明他是正经八百、拥有名册记录且受秦始皇宠爱的正式官员而已。

更重要的是,赵高是有女儿的人,他的女婿是阎乐,阎乐直接参与了望夷宫政变。若赵高是太监,他怎么可能有女儿?

本文链接:https://famous.a8z8.com/qinchaogushi/45941.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