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继立为王之后,尊奉吕不韦为相国,称他为“仲父”。
这时的吕不韦,借助拥立秦庄襄王之功,由一个富有的珠宝商人而跻身于秦国的政坛,而且位居群臣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倾天下, 炙手可热。由于《史 记·秦本纪》和《史记·吕不韦列传》的记载,及其后世儒生对吕不韦的偏见,所以,读史者往往最感兴趣的是吕不韦到底是不是 秦始皇的生身父亲一类宫廷淫乐之 事,对吕不韦的历史贡献,往往视而不见。
我认为,吕不韦的出现,对于秦国来说,是一大幸事。简要说来,在秦国的发展史上,秦庄襄王是 一个过渡性的君主,他不但生性懦弱,贪淫好色,而且实在是缺少担当秦国君主的才干。如果没有吕不韦,他除了不能君临天下之外,很可能早已命丧黄泉,即便是 当了秦国之君,也很有可能被其他兄弟推翻。即便不如此,他去世之后,秦王嬴政能否顺利登基,都很成问题。如果公正的看吕不韦的所作所为,我们就会发现,吕 不韦以秦王嬴政“仲父”的身份摄行王事,的确是秦国的一大幸事。
我之所以说吕不韦摄行王事是秦国的一大幸事,是因为吕不韦在其执政期间,实实在在地做了两件值得称道的大事。
其一是调兵遣将,拓疆开土,继续向中原用兵,为秦国最后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做了最为充分的军事准备工作。
根据《资治通鉴》上的记载,吕不韦自从担任秦国相国那一刻起,就亲自率兵出战,为秦国的东进打开一条通道。前面讲过的,秦庄襄王刚一即位,东周君就联合 诸侯攻打秦国,秦相邦吕不韦率兵出战,一举击溃东周联军,而且把东周君迁到阳人聚那个地方。此后便是蒙骜伐韩攻赵取得一系列胜利,这些都与吕不韦的运筹帷 幄有着极大关系。
秦王政继位之后,把国家大事全交给吕不韦来处理,吕不韦虽然名为相邦,实为秦王。的确,吕不韦把治理秦国当做自己的家事, 呕心沥血,以求。从下边所列的战事表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吕不韦的确不负秦王所托,是个颇有将相之才的相邦。
元年,蒙骜(ào)击定之。
三年,蒙骜伐韩,取十二城。
四年,蒙骜伐魏。
五年,蒙骜伐魏,取二十城,初置东郡。
六年,秦拔魏朝歌,及卫濮阳。
七年,伐魏,取汲。
九年,伐魏,取垣、浦。
吕不韦在秦王政继位之初的九年中,几乎是连年征战,并且大都有所斩获,而且在新占领的土地上设置的三川郡、太原郡、东郡等,都是具有军事基地性质的战略要冲,特别是三川郡,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这些基地的设立,为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战争打下了雄厚的军事基础。
除了军事上的胜利之外,在国内,秦国日益强盛,兵强马壮,成为各国人才趋之若鹜的地方。这些虽然不是吕不韦一个人的功劳,但与其决策有着极其重要的关 系。所以,秦始皇九年,(lào)(ǎi)败亡后,虽然也牵连到吕不韦(因为是吕不韦举荐的),但秦始皇还是念及吕不韦侍奉先王、辅佐自己的功劳 很大,不忍心诛杀他。至于后来又发了一道诏书,贬斥吕不韦“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我认为那也是与 吕不韦在政治观点和权力争夺上的矛盾所导致的,并不是吕不韦真的没有资格封侯拜相,食邑万户。即使没有的叛乱,秦始皇仍然会找另外的借口除掉吕不韦 的,因为这是秦始皇树立自己威权的必然结果。
其二,吕不韦在相秦期间的另一大功劳,就是组织编撰了流传至今的《吕氏春秋》。
那么,《吕氏春秋》到底是怎样的一部书呢?
要讲清楚《吕氏春秋》是怎样的一部书,就要从吕不韦为什么要编纂(zuǎn)这部书说起。关于《吕氏春秋》的成书原因及过程,《史记·吕不韦列传》的记载是:
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是时诸侯多 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着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 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按照 司马迁的说法,吕不韦之所以要编撰《吕氏春秋》,纯粹是虚荣心作祟,要把 当时名闻天下的四公子比下去,于是大肆招揽门客舍人,作文论道,编成《吕氏春秋》。如果真是这样,我以为,也未免太小看吕不韦了,把吕不韦降低到现如今那 些附庸风雅的官员和当红明星的水平上去了。虽然我们不能否认吕不韦组织编写这部书的时候,有借此书炫耀自己的个人功利思想在内,但是要看到,《吕氏春秋》 表现更多的是吕不韦治国、治家、治天下的政治理念和大政方针政策,包括吕不韦对一些前朝政治思想的评价,等等,是 春秋战国以来,各流派思想由各自为主到实 现思想统一趋势的体现。吕不韦是非常希望该书能够成为 秦朝统治者秦王政治国的指导思想的,可惜的是,秦王政与吕不韦之间存在诸多政见的不和,消除吕不韦主 政期间以及遗留下来的影响,是秦王政主政后要做的事情之一。自然,对于以吕不韦姓氏命名的《吕氏春秋》他当然是非常反感的。出于政见上的分歧,秦王政很自 然地会对该书进行排斥和否定。但是在秦王政,我认为他至少在私下里还是阅读过《吕氏春秋》的,要不然,他不会对吕不韦有那么重的敌意。可以这么说,除了两 人政见的不和,秦王政排斥和否定《吕氏春秋》更深层的原因,是秦王政的思想与《吕氏春秋》提出的观点格格不入。
另外,《史记》上所说 的四公子当红与吕不韦当红时期也相差颇远,当时的四公子并不在同一个时期,特别是他们死期相差甚远。秦昭王五十六年时,平原君就去世了;始皇四年时,信陵 君也去世了;孟尝君在秦昭王二十四年时去世;信陵君率领五国兵攻秦,是秦庄襄王时候的事,这时吕不韦已经在秦为相;春申君虽然与吕不韦同时代,但也相隔十 多年。从这可以看出,只有信陵君和春申君与吕不韦《吕氏春秋》成书时间比较接近,但是,吕不韦成书时间已经是秦始皇八年,此时,除春申君外,其余公子都相 继死去,而春申君在楚国的日子也不好过,吕不韦大可不必与之进行攀比,因为他的势力和名望此时早已大大地超过四公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