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中国历史上,1898年发生的维新运动是一次最为有声有色的社会变革,它曾经带给人们的希望,不仅是将要结束一个旧时代,埋葬传统的旧体制,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给人们的希望是中国就此必将强大,必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恢复或重振中华帝国在往昔的雄威。然而遗憾的是,这次维新运动犹如昙花一现,西太后只需举手之劳就将维新事业全案推翻,一切仍旧。中国依然在旧有的轨道上前进。中国的改革何以如此艰难,本文无意探讨戊戌维新的功过是非和之所以失败的全面原因,只拟就民族主义与维新运动的内在关联检讨这一运动之所以失败的文化背景。当然,如同历史上的任何事件一样,戊戌维新的失败不可能是单一的原因所造成的,而是各种因素机缘巧合的结果。因此,本文的探讨只是揭示研究者向来忽略的一个方面,并不是说民族主义是导致维新运动失败的终极原因。
民族主义与戊戌维新的内在关联,需从维新运动之所以发生的背景说起。毫无疑问,这又必然牵扯到1894年的甲午中日之战。
甲午之战对中国来说,是一次极其严峻的考验,它的成功与失败远不是台湾宝岛的割让和几千万两黄金的赔款,而是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前途,关系到对清政府执行半个世纪之久的基本国策的正确评估。也就是说,如果甲午之战以中国胜利而结束,那么清政府在19世纪中叶制定并积极推行的洋务国策便基本正确,中国沿着这个道路继续走下去,便终有恢复往昔盛世的那一天。然而,甲午战争恰恰以中国失败而告终,而且失败的如此之惨,屈辱如此之甚,不仅是中国历史亘古未有的奇耻大辱,更是有清一代二百余年所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