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曾发生过两起涉及到王室的诈骗案,一是清末的一个戏子,串通宫中的太监,趁光绪帝被软禁于瀛台之际,假扮光绪四处招摇撞骗;另一起是乾隆年间,有人教唆一个小孩冒充乾隆的亲孙子,以图获利,最终事情败露,当事人被处以极刑。这两起骗案被一些演义小说收录,作为清宫秘史的桥段,经过小说的演绎及街谈巷说的议论,又进一步增添了事情的神秘性和传奇性。而伪皇孙一案,清代笔记《啸亭杂录》中有很详细的记载,从中可以了解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
乾隆庚子(1780年)春天,乾隆第五次南巡归来,驻驾于河北涿州。有个和尚带着一个幼童前来求见,说有机密事情禀报。乾隆接见了他。僧人对乾隆说,自己带来的孩子,真实身份是乾隆的第四子履郡王永成的次子,也就是乾隆的亲孙子。事情的缘起,为履郡王有一个很宠爱的侧福晋王氏,她看到履郡王的另一个侧室怀孕生子,怕她日后母借子贵,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于是在小王子刚生下来的时候,王氏就想把小王子弄死。为了避祸,下人把尚在襁褓之中的小王子带出王府,交由僧人抚养。现在小王子已初长成,僧人听说乾隆皇帝出巡归来,经过涿州,就专程带着小王子在此迎驾认亲。
履郡王永成是乾隆的第四子,被乾隆过继给了叔伯兄弟履亲王弘昆,延代降袭履郡王。乾隆对这个过继出去的儿子也很疼爱。履郡王的侧室生孩子,乾隆也是知道的,他还亲自给孩子起了个名字。没多久,履郡王随乾隆到围场打猎,突然有快马来报,小王子因为出痘夭折了。而王府的下人,都在私下里传说是被侧福晋王氏害死的,一时间传得纷纷扬扬。
小道消息很快就传到了乾隆的耳里。乾隆暗中召来履郡王的嫡福晋伊尔根觉罗氏询问,嫡福晋却一口否认,说:“小王子确实是因为出痘死的,死的时候,我还曾经抱着他哭,并不是被王氏所害。”王府的一个姓杨的太监却另有一番说法:“小王子出痘,其实并没有死,王氏偷偷派人用别的尸首换了,又命履郡王的男宠萨凌阿背负着小王子,到野外丢弃,嫡福晋抱着哭的其实不是小王子。”由于各有说词,乾隆也不知道该相信哪一方,只好不了了之。
此刻,僧人带着孩子前来认亲,并且对王府的隐秘旧事了如指掌,乾隆心中已先自信了几分,认为这个孩子确实就是自己被遗弃在外的孙子。随后,乾隆把僧人和孩子带回到京城,交给军机处处理,让所有的军机大臣一同帮忙讯问辨认。到了军机处,小孩也是神情泰然,举手投足,无不是镇定自若,加之他的相貌端正,颇有雍容华贵之气。即使是军机大臣到齐之后,他也依然是神情倨傲地端坐在榻上,根本不起身见礼。众军机大臣被小孩的气势所慑,加上事情又涉及到王室的隐私,事关重大,大家都表现得很谨慎,不敢轻易表态。
有道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接下来,小孩就聪明反被聪明误了。他招手让乾隆朝的第一权臣和到自己的身边来,说:“来,你是我爷爷的近臣,怎可让具有皇家血统的人流离草野,忍心看着真相被湮没?你应该为我说句公道话才是。”众人面面相觑。保励堂的成侍郎,当时为军机司员,他的反应很快,马上就听出这根本不像是一个幼童的言行,必定是有人事先设计好了台词,暗中让孩子背熟,所以才会有这种类似于表演的表现。他走上前去,狠狠扇了小孩几记耳光,又大声恫吓:“你是哪里来的村野孩童,究竟是受谁指使,胆敢到这里来行骗?赶快老实承认,这可是灭门灭族的大罪。”
果然,小孩没经历过这样的场面,顿时不知如何应对,又经不住恐吓,很快就承认了自己姓刘,是树村人,一切都是僧人事先编排好了教他的。于是,僧人被斩首示众,小孩被流配到新疆伊犁。后来该孩童的年纪稍长,又在伊犁以皇孙自居,欺骗他人,被当地官员处以斩刑。
记叙这一事件的作者昭,是努尔哈赤次子礼亲王代善的第六世孙,曾袭爵礼亲王,后因罪被革除王爵。他一生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亲历过不少重大的历史事件,加之他的治学态度也颇为严谨,其著作《啸亭杂录》中记载的伪皇孙案,事态的发展轮廓非常清晰,具有很高的历史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