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皇帝为何会选错接班人

  清朝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入驻中原,到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爆发第一次鸦片战争,已经历经近200年,此时的大清王朝面临着前所未有之危机。此后,道光皇帝又执政十年,虽说道光皇帝依然是那么的节俭与敬业,但是大清王朝这艘破旧的大船,在其掌舵之下并没有任何扭转之势,甚至是愈加满目疮痍。

  大清王朝有到这步田地,这个“锅”当然不该由道光皇帝一个人来背,毕竟没有前因,哪来后果?并且中国历史上能够活过200年的封建王朝寥寥无几,而且哪个封建王朝到了这个时间段,不是苟延残喘。但是,谁让你旻宁(道光皇帝之名字)赶上了呢?赶上了就得咬牙挺过去,更得想方设法改变颓势,可惜资质平平的道光皇帝仅做到了咬牙挺住,至于扭转颓势只能寄希望于后人了。

  道光皇帝最被后人诟病之处就是这接班人的选择,放着在历史上纵横捭阖的老六奕訢不选,愣是选了个“刚愎自用”,还英年早逝的老四奕詝,也就是咸丰皇帝。其实,咸丰皇帝这个人还是很有争议的,我们的伟大领袖曾经说过一句名言“评价一个人,应该一分为二”,对于咸丰皇帝之评价也应该如此。关于咸丰皇帝之功过我们暂且放置一边,本文重点是协同读者,了解道光皇帝立储之经过,以及最终选择奕詝的真正原因。

  一、接班人选择面很“匮乏”

  道光十一年,皇长子奕纬被道光皇帝失手打死,道光皇帝一下子绝嗣了,这让道光皇帝心急如焚,甚至是寝食不安。还好同年全贵妃和祥贵人分别生皇四子奕詝和皇五子奕誴(仅比奕詝小六天)。细心的朋友会发现,道光皇帝长子名奕纬,以“绞丝旁”为末字,等到了老四、老五名字末字却是“言字旁”,道光皇帝一改儿子的名字规律部首,就是为了谐音“延年益寿”,老皇帝此时已经年至半百,再也经受不起丧子之痛,真可谓是用心良苦啊。

  也不知道是不是改了名字真的显了灵,没过两年,静妃又出皇六子奕訢,后来又在道光二十年出皇七子奕譞,以及后来的皇八子奕詥和皇九子奕譓,这三位年纪小的儿子都是一母琳妃所出。

  虽说道光皇帝儿子一下子多了起来,但是真到了选择接班人之时,可选面并不广,仅奕詝、奕誴和奕訢三子年龄上具备接班条件,而且快奕誴就被皇阿玛排除了竞争资格。原来奕誴这个人个性十足,而且胆大妄为,据说小的时候就往老师的茶壶里撒尿。道光皇帝对于这个顽劣不堪的儿子,实在是很难喜欢,更不会寄希望这个儿子有统治江山之才。所以在道光二十六年,道光皇帝决定将奕誴过继给自己已经过世的弟弟惇亲王绵恺为嗣,这样十六岁的奕誴就离开了皇宫,也就意味着失去了皇位竞争。

  离开皇宫的时候,奕誴还是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生母,但是等他到了惇亲王王府的时候,发现这是父皇对自己的偏爱啊,不但坐拥大笔家产,而且身为郡王的他在王府中想干啥干啥,再也没有皇宫里的条条框框约束自己,他可以穿着大裤衩子,拿着大蒲扇在什刹海纳凉,跟市井商贩谈天说地,日子快活简直爽上天。唯一让他有点不自在的就是,每天还要到紫禁城读半天书,但对他来说就是搭半天功夫而已。

  所以此时皇位继承人的竞争就锁定在老四奕詝和老六奕訢之间了。

  二、艰难的抉择

  这个继承人的抉择,真的是让道光皇帝纠结到咽下最后一口气,因为两个儿子都很优秀也各有所长,取舍之间实在是难为了老皇帝。

  由于之后奕詝和奕訢在历史上的表现,人们很自然地会认为奕詝能力远在奕訢之下,道光皇帝就是老眼昏花地选错了人,甚至很多人臆夺了一些咸丰皇帝施诡计而骗取老皇帝信任的故事。至于奕詝做了皇帝的各种表现,那已经不是道光皇帝的事情了,但是就当时而言,倘若奕詝较之奕訢,果真是相形见绌,道光皇帝又怎么会“选错人”了呢?

  首先要明确一点,奕詝绝对没有那么不堪,甚至可以说很优秀。奕詝的生母是道光皇帝的第三任皇后,但是年仅三十三岁就不幸病亡,道光皇帝亲赐谥号“孝全成皇后”,不难看出道光皇帝对年轻亡妻不舍之情。当时奕詝年仅十岁,被父皇交于静贵妃抚养,这静贵妃就是奕訢的生母。

  虽然历史上记载,静贵妃对待奕詝如同己出般的关爱,通过奕詝登基之后对于这位养母的态度,我们也有理由相信,静贵妃对他不错。但是,再怎么不错,还能好过自己的亲生儿子吗?生长在皇宫之内的奕詝,小小年纪就知道如何收敛锋芒。我们在阅读有关奕詝、奕訢兄弟二人少年时代事迹之时,有两点发现:第一,就是兄弟二人感情甚笃,可以说是棠棣情深,我个人时常认为,倘若两人不是皇位竞争之关系,说不定真能再现世宗雍正皇帝和怡贤亲王胤祥,兄弟同心之佳话;第二,那就是奕訢处处都强于奕詝,无论文武,奕詝总是甘拜下风,难道奕詝就这么“差劲”吗?其实不然,很多时候都是奕詝让着弟弟,因为如前所述奕詝要收敛锋芒,用“韬光养晦”这个词可能不太准确,但是事实就是这么回事。

  那么作为父亲的道光皇帝,对于两个儿子的各种表现是比较有数的。他心里清楚两个儿子的各自特点,奕詝城府深,懂得收敛个人锋芒,并且懂得谦让,这就是在遗诏中对奕詝的评价“长且贤”,倘若此时正值盛世,我想道光皇帝不会如此犹豫,奕詝一定是最佳人选。而奕訢能力确实在众兄弟之中鹤立鸡群,而且为人正直,甚至是嫉恶如仇,对于此时的大清更需要这样一位能够披荆斩棘的领导者。取舍之间,老皇帝真心很为难啊!

  三、最终的抉择

  不管这个决定多么难做,都是必须要做的。道光二十六年,道光皇帝经过反复思索最终定立遗诏于橘匣之内,之后道光皇帝没有再对这份遗诏加以更改。道光三十年正月,道光皇帝在送走了皇太后(非亲娘胜似亲娘)之后,自己也灯尽油枯。道光皇帝紧急召见了所有王公大臣以及近枝宗室亲王,与自己卧榻之前,当然也有他的两个爱子奕詝和奕訢。由军机大臣文庆当众开启橘匣宣读遗诏:皇六子奕訢(此时全场一片寂静)封亲王,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落款道光二十六年,还有老皇帝的亲笔签名。据说遗诏宣读之后,奕訢生母皇贵妃当即晕倒,被太监抬了出去。

  为什么道光皇帝最终会放弃奕訢而选择奕詝?

  关于当时道光皇帝的心内独白不可能留在纸面上。但是我想,道光皇帝在选择继承人首先考虑的一定是大清江山,其次作为父亲也要考虑将来兄弟相处。奕詝作为嫡子且年长为兄,倘若奕訢当了皇帝会怎么对待自己的哥哥?当然,奕詝上位之后,对待自己这位弟弟也是严厉打压,但是果真要是二人角色颠倒,对于奕詝面临的恐怕不是用不用的问题了。而且,就算哥俩撕破脸,别忘了静贵妃是奕訢的生母,也是奕詝的养母,奕詝再怎么不待见奕訢,奕訢还有这个保护伞,关键时候不至于丢了性命,而奕詝他没有啊!而且,纵观大清历史,还是弟辅兄能“安全着陆”居多,兄辅弟能善始善终者聊聊。另外,再审视一下自己的亲身经历,这就是实际例子。道光皇帝这个抉择真正是用心良苦!

  不管怎么样,一切都尘埃落定,最后奕詝登基为皇帝,次年改元“咸丰”,在两年之后正式颁布圣旨,正式落实父皇遗旨,封奕訢亲王爵位,赐名号为“恭”,这个名号可谓是寓意深长啊……

本文链接:https://famous.a8z8.com/qingchaogushi/37437.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