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一生最爱的五个女人 死后与她们合葬
乾隆的后宫中光是有贵人以上名分的嫔妃就有37名,更不用说还有因为品级太低而无法统计具体人数的那些常在们。不过后宫妃嫔人数虽然众多,但其中真正能得到乾隆皇帝的宠爱的,则是孝贤皇后、慧贤皇贵妃、哲悯皇贵妃、淑嘉皇贵妃,以及孝仪皇后这五位。也正因为这五位后妃是乾隆真正付出了感情的女人,所以乾隆亲自将她们安葬进了自己的裕陵地宫中,这样一来,无论是日后黄泉相聚还是共赴来生,乾隆的身边都有这五位佳人相伴不离了。而这样的举动也是放眼大清王朝的独一例:乾隆是清朝十三帝中唯二在地宫中安葬进了除皇后之外的嫔妃的皇帝,而且安放进地宫的妃嫔竟有三位之多!就算是之前的雍正皇帝,也只不过是将年贵妃一人葬进了泰陵地宫。
那么能得到一代大帝乾隆皇帝的青睐,究竟都是怎样的女子呢?
清高宗乾隆皇帝一生共有后妃41人,其中有5个女人与之合葬。她们是:孝贤纯皇后、孝仪纯皇后、慧贤皇贵妃、哲悯皇贵妃、淑嘉皇贵妃。因为这5个女人可以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有幸和乾隆皇帝合葬在裕陵地宫。
NO1、乾隆皇帝的原配皇后富察氏
雍正五年(1727年),她16岁的时候,被雍正帝指婚给弘历为嫡福晋。富察氏一入宫,就得到了夫君的尊敬。那么,富察氏何以获得如此的礼敬呢?
第一,出身高贵。富察氏的先祖旺吉努,率领族众归顺努尔哈赤,南征北战,战功煊赫;曾祖父哈什屯,历经皇太极、顺治两朝,功劳卓著,赠太子太保;祖父米思翰,康熙时任户部尚书,议政大臣;父亲李荣保,任察哈尔总管;伯父马齐,康雍乾三朝保和殿大学士;伯父马武为领侍卫内大臣。
第二,节俭。我们谈到清帝后妃的时候,往往用节俭这个标准来衡量是不是合格。这很好理解,大清发祥于关外,条件艰苦,历来节俭。这位中宫皇后是非常节俭的。资料《啸亭续录》里面举了两个例子,一是皇后的首饰,“珠翠等饰,未尝佩戴,惟插通草绒织等花”。这很了不起,身为中宫高位,却不戴金银珠宝。二是敬献给皇帝的荷包,不用金银线织成,她认为那样很浪费,而是用鹿羔绒织成,献给皇帝,以示“不忘本之意”(《啸亭续录》)。皇后的这种做法,就给后宫做出了榜样。
第三,勤勉。皇后在宫中非常勤勉,有责任心。照顾太后,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侍孝圣宪皇后,恪尽妇职。”(《啸亭续录》)照顾夫君,更是无微不至,尽职尽责,最能体现东方女性的特点了。资料记载,乾隆帝身上曾长了疖子,很厉害,御医说:“须养百日,元气可复”(《郎潜纪闻二笔》)。皇后听到这个消息后,怕奴才们照顾不周,便主动搬到乾隆帝寝宫外面,日夜照顾,直到一百天满,乾隆帝康复之后才回宫。
乾隆帝为了表达对皇后的敬爱,便决定立她的儿子做太子。
雍正八年(1730年),皇后生下了弘历的第二个儿子,这让弘历欣喜若狂。弘历把给这个孩子起名的权力交给了父皇。雍正帝极为重视:“当日,蒙我皇考命为永琏,隐然示以承宗器之意。”(《清高宗实录》)也就是说,那个时候就为将来这个皇子做皇太子做好了准备。乾隆帝即位后,肯定要学父皇秘密立储的办法的。于是,在乾隆元年七月初二日,把写有永琏为皇太子的匣子,放到了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的后面,并且告知了诸王大臣:“朕已命为皇太子矣。”(《清高宗实录》)
这是乾隆帝首次立储。他是十分认真的,皇后虽然并不明确知道,但是,也会隐约了解一些。所以,她心怀感激,更加努力。可是,不幸发生了。
这个永琏是个短命的孩子,于乾隆三年(1738年)“偶患寒疾,遂致不起”(《清高宗实录》),竟然一命呜呼,年仅九岁。这让乾隆帝、中宫皇后都很伤心,这是没想到的事情。但乾隆帝并没有亏待这个孩子。他一面命人把早年秘密立储的诏书取下来,一面布告天下,要隆重治丧,按照皇太子的礼仪行礼。一方面,在东陵的西面朱华山,修建了规制很高的皇太子园寝,准备将这个只有九岁的孩子葬入。孝贤皇后和乾隆帝的第一次努力,就这样失败了。
但是,皇后并没有气馁,她知道,这个时候一定要再努力才有机会。所以,到乾隆十一年(1746年),终于又有了结果,皇后又生下了一位皇子,这就是皇七子永琮。这个名字无疑是乾隆帝给起的,具有特殊的含义。琮,《周礼.春官》记载:“以黄琮礼地”,就是用于祭地的玉器。很明显,乾隆帝对这个皇子也是寄予了厚望的。乾隆帝也确实因为他是嫡子,而“可属承祧”(《清高宗实录》)。真是天不作美,这个孩子仅仅活了两岁,就出天花而亡。而这个孩子去世这天,恰恰是大年三十,宫里因此而沉浸在悲痛气氛之中,往昔过年的欢乐气氛荡然无存。乾隆帝能说什么呢?他也只能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了。
第一,劝解。永琮的去世,无疑给皇后以最大的打击,她的忧伤心情可想而知。所以,这个时候也只有乾隆帝能够抚慰皇后的心灵。乾隆帝责无旁贷,他考虑到皇后:“乃诞育佳儿,再遭夭折,殊难为怀。”(《清高宗实录》)便曲为劝解,使她心里好受些。
第二,提高丧葬规格。按说,这个皇子永琮并没被真正立为皇太子,他的丧葬也就是一般皇子那样就可以了。但是,乾隆帝为了安慰皇后,还是进行了破格处理,“皇七子丧仪,应视皇子从优”(《清高宗实录》),并把永琮葬入了朱华山皇太子园寝,与他的亲哥哥永琏葬到了一起。
第三,自责。乾隆帝对这两次“太子之丧”,没有丝毫责怪皇后的意思,而是进行了自我检讨。他说我本来想实现“元后正嫡绍成大统”(《清高宗实录》),让皇后所生皇子做太子,以前到现在都没有实现过。这种以嫡子承统,“行先人所未曾行之事,邀先人所不能获之福”(《清高宗实录》),我做到了,那既对得起列祖列宗,也对得起中宫皇后,是多好的事啊。可是,事与愿违,出了这么不幸的事,“此乃朕过耶”(《清高宗实录》),这都是我的错。
第四,陪同出游。这么郁闷,这么沉重。春节都没有过好,大家的心情都是一样的。乾隆帝深知太后心情不爽,皇后就更不要说了。于是,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二月初四,春节过后一个月,就决定侍奉母后,陪着皇后出游泰山。传说登山有辟邪的作用,去去邪气,是很好的事情。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乾隆帝确实喜欢游山玩水,他会找出种种借口,到名山大川尽兴游览。
这次山东之行,规划得很到位,由于乾隆帝很崇拜孔子,于是先到曲阜拜孔子。然后,登泰山一览美景。最后,到济南,看那远近闻名的趵突泉。从二月初四到三月初八,过去了一个多月,决定返程回京。可是,皇后就在这返回的途中出了大事。
三月十一日,乾隆帝一行达到德州,决定改行水路,沿运河北上。可是,就在这天晚上,皇后却死在了船上。关于皇后之死,我们查阅了一些史料,发现是由于她的皇子病逝,悲伤过度,加之连日劳累,感染了风寒,不幸猝然离世。这真是谁都没有想到的事情,真是太突然了。皇后此行,本来是乾隆帝精心安排,为她排解愁闷的一次旅行,却不幸让她走上了不归之路。就连皇太后都很惊讶,她闻听噩耗,赶忙来到皇后的船上,看着死去的皇后,很久都没有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