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六十一年即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十二月二十日,四皇子胤禛奉康熙遗诏,即皇帝位,改元雍正,1723年为雍正元年,自此大清王朝开启了雍正时代。
雍正帝登基做帝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这其中不仅包括他的兄弟们,还包括雍正帝的生母德妃乌雅氏,一般情况下自己的儿子当上皇帝,自己成为皇太后不知道要有多高兴,但是德妃乌雅氏却相反,她不相信康熙帝会把如此重要的担子交给自己的儿子胤禛,自己的生母竟然不相信自己,这是不是反映出一些问题来。
雍正元年,雍正
帝面临的形势可谓是非常严峻的,一方面他要把大清的天下治理的好,而且要比自己的父皇要好,这样才能获得百姓的认可,另一方面他要稳固自己的政权,最主要的挑战来自那些不服气的兄弟们,重点是以八王爷胤禩为首的八王爷集团。所以,雍正帝上台伊始,就开始了他打压兄弟、稳固自己政权的大业。因为八王爷集团的首领八王爷胤禩名气实在是不可小觑,他在父皇康熙活着的时候,就广交朋友,朝廷上下各路官员、江南文人雅士等等都非常推崇他,而且给了他一个"八贤王"的雅号,足见胤禩自身的才能和人气。所以,雍正帝一上台便想打击他,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分步实施。所以,他采取了表面重用、实质打压分化的策略,从胤禩身边的其他几个铁杆兄弟入手,各个击破,最终达到削弱制裁胤禩的目的。
其中就包括打压制裁十皇子胤䄉的事情,十皇子胤䄉是八王爷胤禩的铁杆粉丝,因为父皇康熙对自己不是那么喜欢,在争夺储君中他早早就被淘汰了,所以他全力支持八哥胤禩争当储君,而与胤禛对立。既然对胤禩忠心耿耿,自然就是雍正帝重点打击的对象。雍正元年,雍正帝开启他的打压大业,将目光投向了胤䄉。
既然想制裁胤䄉那就得有理由,不能出师无名,随便杀掉胤䄉,这明显会引起诸大臣以及其他兄弟的不满,而老天好像非常眷顾雍正帝,正愁着没有理由打击胤䄉的时候,恰巧来京奔国丧的泽卜尊丹巴胡土克图,刚刚祭拜过康熙灵堂不久,自己也死在北京,雍正帝于是看到了制裁胤䄉的机会,他下令命胤䄉代表朝廷护送其灵龛到喀尔喀,护送是假,把他与胤禩分开是真,并利用这次机会找胤䄉不是,那就处罚有名了。
胤䄉也是非常牛的人物,听到皇帝下达的旨意后,直接说不想去,理由是没有能力置办马匹行装,而且自己的身体也不好有病不能胜任此项工作。雍正帝听到后气不打一处来,这明显就是明着和自己对着干,这还了得,你不想去我一定让你去,最终胳膊拧不过大腿,胤䄉还是乖乖上路。但是胤䄉也不是好糊弄的,在走到张家口后,他又假称有圣旨,坚决不出长城,逗留在张家口。
雍正帝听到此消息后,勃然大怒,这还了得,公然违抗圣旨,再一再二不能再三再四,简直不把我这个皇帝放在眼里。但是冷静下来一想,雍正帝又哈哈大笑起来,本来意思就是想要将其与胤禩分开,在到达目的后想办法对其进行处置,现在既然不走了,那我也有办法修理你。
于是将胤䄉公然违抗圣旨这件事情交由总理事务大臣胤禩议处,胤䄉不是与你关系铁吗?那我就让你决定怎么处置他。胤禩接到圣旨后,犯了难,这明显就是皇帝在故意难为他,但是没有办法,于是草草做出:令胤䄉加速前行,而将不加劝谏的长史额尔金交部议处。
雍正帝一看到胤禩的议处意见后,明显这是避重就轻的做法,胤䄉依旧没事,胤禩还摘了个干净,这怎么能行,于是雍正帝将议处结果打回,重新议处。最终胤禩拿出:将胤䄉革去郡王爵位,撤其管佐,抄没家产,解拿回京,交宗人府永远禁锢。
这次结果雍正帝一看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为了掩人耳目,雍正帝又将此次议处的结果交由所有王、贝勒、贝子、公以及大臣们详议,以示自己的公平。这些王公大臣们都知道雍正皇帝的真实意图,谁还敢为胤䄉叫屈呢?为了保住自己的官帽和俸禄,一直认为这个结果处理的好,坚决拥护,而且还加上一条,即便皇上有意赦免胤䄉,我们也不答应。这明显就是为了讨好雍正帝,自此雍正帝露出得意的笑容。
雍正帝处理胤䄉事件,表面上看就是因为胤䄉公然违抗圣旨导致的,但是雍正帝为何又将如何处理这件事交由胤禩处理,而且还让王公大臣们公开讨论,这又是为何呢?这自然是雍正帝精心的设计和准备,处理胤䄉目的很简单,谁让你不听话和我作对,我当上皇帝你依旧如此无礼,那我就处理你,让你永不得翻身。
另外处理胤䄉,而且处理结果还是胤禩拿的,这明显就是赤裸裸地在警告胤禩,要夹着尾巴做人,不要有非分之想,也许今天的胤䄉就是明天的你,好自为之。除了以上两层意思之外,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雍正帝为何要将这个处理结果拿到群臣中去讨论,目的就是想看看群臣的态度和反映,看看这些王公大臣们是不是忠心于自己。雍正帝实在是高明,一箭三雕,取得对胤禩集团的完胜,自此开始胤禩集团逐步土崩瓦解,最终彻底瓦解。
胤䄉一直被雍正帝圈禁,一直到雍正帝去世乾隆帝登基做帝的第二年即1737年才获释,被封为辅国公,1741年胤䄉病死,享年5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