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洋人的牵绊,李鸿章可以视而不见,因为目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攻克苏州,只要取得了这个头功,自己的地位就会更加稳固,说话的分量也会加重。
11月下旬,各路淮军与常胜军配合,猛攻苏州娄门,但苏州太平军守军在主将谭绍光的领导下浴血奋战,致使淮军与常胜军伤亡不小,却不能前进半步。
如果再这么强攻下去,即使拿下了苏州,也会两败俱伤,这不是李鸿章想要的结果。于是,他决定"智取",继续用老法子策反太平军守将。
在守城的太平军将领中,除了主帅谭绍光外,还有纳王郜永宽、康王汪安钧、宁王周文嘉、比王伍贵文这"四王"和张大洲、汪花班、汪有为、范起发这"四大天将",他们控制着苏州城内四分之三的兵力和六个城门中的四个。这"四王"、"四大天将"与主帅谭绍光一直不和。虽然谭绍光发誓要与苏州城共存亡,但手下的这些将士就难说了。
太平军内部暗藏着危机,对淮军来说,这是个机会,李鸿章自然不会错过。潜伏到城内的探子回报说纳王郜永宽有投降之意,李鸿章便改变了进攻策略,决定诱降纳王,兵不血刃攻克苏州城。
纳王郜永宽是个气量狭小、奸诈阴险的人,苏州半数以上的守军都归他节制,虽然他的品级在统帅谭绍光之下,可是他比谭绍光掌握了更大的兵权。
太平天国已经是江河日下,没什么希望可言了,再这么拼下去,只会为天国殉葬而已。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财产并从清廷那里领取重赏,郜永宽决定出卖主帅谭绍光,为自己投降清廷铺平道路。
淮军攻城主将之一程学启原为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部属,后来投降了清军,他与手下的副将郑国魁与郜永宽等原本就是熟人。经过一番秘密联络,郜永宽先派汪安钧与程学启会面,恰谈叛降事宜,接着就亲自出马,在阳澄湖的一艘小船上与程学启、戈登议定降约,双方很快就签订了协议。郜永宽答应谋杀谭绍光,以苏州降清。而戈登、程学启承诺保证郜及其部下性命,并给副将以上的降将一定的官职,赏赐郜本人二品武职。甚至在戈登的见证下歃血为盟。
一切都进行地非常顺利,一切都在掌控之中。
苏州城,我来啦!
眼见苏州城就要成为囊中之物,李鸿章的心情自然无比兴奋。
12月4日,郜永宽等人趁在慕王府议事的机会刺杀了谭绍光及手下兵将数千人,并在第二天,把谭绍光的头颅送到了程学启处,并率兵卒三万多人大开城门降清。
就这样,清军诱降成功,终于"兵不血刃"地拿下苏州。
郜永宽等人幻想用战友的头颅敲开自己的"幸福之门",但等待他们的会是荣华富贵吗?这还得画个问号。
我们知道,对投降的太平军将士,曾国藩习惯于用一劳永逸的方式来解决,那就是斩杀殆尽,甚至获得了"增剃头"的不雅称号。作为曾国藩的学生,李鸿章会怎么做呢?
对于这些投降的太平军将士,没有人能保证他们以后不会再复叛,与其在自己身边放一颗定时炸弹,还不如趁早解除这个威胁。于是,李鸿章起了杀心,选择了背信弃义。
既然要杀人,就要选择杀人方式了。下毒有些卑鄙,不是大丈夫所为;直接砍杀有些血腥,而且危险系数也不小。毕竟投降的太平军不是少数,弄不好来个哗变,就得不偿失了。李鸿章最终选择了在酒桌上动手。
古有:杯酒释兵权,今有:酒桌取人头。
拿下苏州,太平军降将起了很大的作用,自然要请这些人宴饮一番。李鸿章决定在宴席上除掉这些心腹之患。
李鸿章把酒宴设在了苏州娄门外军营,等郜永宽、伍贵文、汪安均、周文佳、范启发、张大洲、汪怀武、汪有为等八人到齐后,酒宴便开始了。
在杯觥交错间,大家都有了几分醉意。
这时,一名军官拿着重要公文进来呈报,李鸿章便找理由离开了酒宴,让手下代他为这些降将论功行赏。
不久,有八个武弁各自捧着一冠,都是红顶花翎,跪在席前,请郜永宽等八个降将接受封赏。
郜永宽等人不知是计,洋洋得意起来,起立后,自己解开头上的黄巾,把头伸了过去。结果,红顶花翎没有戴在头上,反而脑袋却滚落在地。
本想奔个富贵的前程,没想到却赔上了性命。败军之将,只有任人宰割的份儿,九泉之下的郜永宽等人只能死不瞑目。如果有来生,相信他们会跟随天王死战到底,绝对不再走这条投降的不归路了。
斩草就要除根,既然开了头,就不能止步。
杀了"八降酋"之后,淮军又汹涌地闯进苏州,把苏州翻了个底朝天,诛杀了城内数万毫无戒备的太平军守军,仅在城内双塔寺庭院就杀害太平军3万人。
在惨案发生后20天,一些外国人还不寒而栗,因为庭院地上还浸透着人的鲜血,抛满尸体的河道仍旧水带红色。
可以说,这是一次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说李鸿章自私也好,残暴也罢,只要能踏着太平军的尸体升官晋爵,他就可以失去理性。不管后人如何看他评他,他就这样做了。
人无完人,李鸿章不是君子,也不是小人,他只有一个信念,力保大清江山的稳固。
再说太平军,既然有拿起刀枪的勇气,就要做好流血牺牲的准备。战争就是如此,没有丝毫怜悯可言,只有扭曲的灵魂和冰冷嗜血的刀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