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手工业概述_宋朝历史

的手工业生产模式在隋唐的基础上继续变化,应该说,官手工业部门的分工是越来越细,手工业组织也越来越大,北宋时期中央设有少府监、将作监、军器 监、都水监;另外,还有内侍省的后苑造作所、司农寺的都曲院、水磨务、炭场等等,南宋偏都临安后,基本上也还是按照北宋的管理模式,不过,与以前相比,官 手工业中工匠已经以招募为主体了,在官方作坊中当值的工匠,其获得工资的多寡,按照手艺的高低、资历的深浅而定,因此境况是相当不错的,同时也有利于生产 技术的传播。
民间手工业则比以前也更为发达,商品化程度很高,如与农业结合最紧密的家庭手工业,此时也有很多产品投入市场。据史料记 载,一些生产麻布的农户为了获得一些自己不能生产的、但又属于不可缺少的生产工具或消费品,将自己纺织的麻布投入到市场上去。家庭手工业是如此状况,与农 业已经处于分离状态的个体手工业,其市场性质就更浓。

民间手工业,宋代的规模要大于,许多手工业工人已经成为了专业的工人,如 “机户”,作坊的数量也远远大于唐代,在一些作坊中,已经出现了简单的协作关系,除了家内的劳动力外,还采用了一些其他劳动力,即“雇工”,甚至在冶炼、 制瓷等行业出现了唐代几乎见不到的、规模远比小商品生产大的经营模式。

在如此的产业生产环境下,再加上宋代活跃的商品经济,坊市制度的瓦解,日趋成熟的农业和逐渐丰富的经济作物,手工业自然地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宋代的手工业经济中,由于农业生产发展对各种铁制农具的需要,和军备战争的需求,矿冶业占有重要地位,其表现于采矿区域的扩大、从业人员的增多和组织制 度的进一步完善,这样就提高了铁的产量,北宋时期,政府征收铁税的地区中,每年交百万斤的两处,交三十万斤的三处,交十万斤的两处,可见产量之高。而南宋 虽然只统治南方,却也有四、五个地方年税达到了十万,冶铁业的发展也是显而易见的。

从技术上看,宋代的突破有这么一些:

1.“冷锻”,这是中国早期钢铁“机械处理”的杰出成就,冷锻能除去热锻时表面的斑点,使钢材的表面光滑,而且能把钢打薄,并增加了强度。

2.“铜合金铁”的冶炼法,这种方法就是使生铁中熔合有一定份量的铜,这样就能在空气中不生锈,变得更硬,这种技术出现在两广地区。

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对货币的需求量日渐增大,中国的货币主要是铜币,因此,铜作为铸币的原材料,发展也很快,宋代的冶铜技术当时领先于世界,这项 技术叫做胆水浸铜法,其操作方式就是将铁放入胆矾的溶液中,使胆矾中的铜离子被金属铁所取代,而成为单质铜沉淀下来,胆水浸铜法作为一种提取铜的方法,其 特点是:

1.可以就地取材,普遍推广。在胆水多的地方,就可以设置铜场,设备比较简单,成本低;

2.可以在常温下提取铜,不必象火法炼铜要达到1000多度的高温,节省了大量燃料和冶炼设备;

3.可以将火炼法无法利用的贫矿加以利用。这种方法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据记载有的铜场年产铜百万斤。

宋代的制瓷业取得了空前的成就,中国瓷器在世界工艺史上的地位在此完全确立。北宋的制瓷业分布,可谓是南北对峙,互相辉映,北方的著名瓷窑,有定窑(河 北定州)、汝窑(京西汝州)、官窑(河南开封)、钧窑(京西钧州)、磁州窑(河北磁州)等,南方的著名瓷窑,有越窑(两浙越轴)、龙泉窑(两浙处州)、景 德镇窑(江西浮梁景德镇);南宋迁都临安后,就在南方另觅窑址,在杭州设立了官窑,而原来南方的各窑继续发展,如处州的龙泉窑产生了哥窑和弟窑,景德镇的 烧制范围扩大,江西吉永和镇出现了吉窑。

从宋代开始,瓷器有了“官窑”与“民窑”的区分,不过要注意的是,官窑并不一定指官手工业, 除了官方管理的瓷器作坊外,民间的瓷器作坊,只要它是按照官方的命令烧制的瓷器进贡的,也称为“官窑”,烧制贡品后剩余的称为“民窑”,因此“官窑”和 “民窑”并不是手工业场所,而是瓷器。

从宋代现今遗留的各种瓷器中,可以看出当时不同窑系的瓷器是各有特色的。定窑烧制的白瓷,是在 唐代邢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北定”、“南定”、“粉定”、“土定”的区分,主要特点是胎薄,乳黄色釉,形体适中,成型技术一丝不苟。汝窑的烧制技术 一方面采取了南方越窑的釉色,另一方面承袭了北方定窑的印花艺技术,创造了“印花青瓷”,器物特征是釉色滋润,釉中和有玛瑙末,色呈现出卵青、淡青、豆 青、虾青等多种。钧窑的特点是以铜作釉的呈色剂有玫瑰紫、海棠红等绚丽的彩釉,釉色有天蓝、天青、翠青、梅青、米色、墨色等种,釉料中的铜制的瓷器烧制的 过程中,会起化学反应,变成了绿色或红紫色等色斑,有的瓷器在开窑才发现出现了工匠意想不到的变化,这些在制瓷业上称为“窑变”,“窑变”使青瓷单纯boramcity的色 调被打破,形成了色泽斑斓的独特风格。龙泉窑的哥窑和弟窑是处州人章生一、章生二开设的,主要以烧制青瓷为主,浓淡不一,有翠青、粉青、灰青、浅青之分, 极浅的接近于白色,哥窑的特点是因瓷釉与瓷胎受热后膨胀率及冷却后收缩率不同而发生的裂纹,产生了碎纹;弟窑则是胎骨厚,没有纹片。福建的建安窑是以烧制 黑瓷而著称,建窑制品,在黑釉中透出银色的白波纹,如兔毫和鹧鸪灰斑,特别适合于饮茶的茶具。

景德镇在宋代开始逐渐成为瓷器的烧制中 心,景德镇名称也是宋代定型的,北宋真宗景德年间,在该地设立督镇官,建立御窑,于是就以年号为镇名。景德镇的瓷器作品是青釉带黄,受到了当时几种窑系的 影响所致,这种叫做“蟹壳青”,景德镇独创的釉色是“影青”,它的特点是瓷质极薄,釉色似白而青,暗雕花纹,内外都能映见,景德镇在宋代还仿制过钧窑和定 窑的器物,因此也能生产红釉色的和白色的瓷器。

纺织业也是宋代手工业的重要部门,官方的民间的均获得发展,各地所产的丝织品很多,精 美绝伦的当时有四川的成都锦,蜀州的春罗、单丝罗,简州、蓬州、巴州的锦绸,梓州的白熟绫、白花绫,扬州的锦、白绫、杭州的白编绫、江陵府的锦绢、方绫等 等;麻织品主要集中在东南地区,如黄州、宣州、袁州、吉州等出产的苎布,产量很大,广西的麻织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在纺织业的技术上,宋代出现了缂丝,缂丝也称为“克丝”、“刻丝”用许多特制的小梭子,穿引各种色线,根据画稿花纹色彩的轮廓边界,一小块一小块盘织出来,运用这种技术,能织出精细的花纹,但是非常费工,大件的作品往往几年才能完成,当时主要是织造佛像。

印刷业在宋代有空前的发展,其经营有两种类型,一是官府印刷业,一种是民间印刷业。从现存的大量宋版图书来看,当时的雕版印刷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 平,各地的书坊雇工刊印各种文集、小说、诗歌集、笔记,养成大批熟练的技术工人,也形成了各地的印书风格。宋代刊印的书有三中类型,就是官刻本、坊刻本和 家刻本,印刷的中心是浙江的临安、福建的福州、建宁、汀州,四川的成都、江西的赣州、上饶等等。

日用漆器的大量制造是宋代民间手工业生产的一项特色。宋代的漆器制作精美,有的是木胎的,有的是木胎糊织物,漆器上雕刻有山水、楼阁、人物、鸟兽,惟妙惟肖。当时的漆器种类也颇多,有雕红漆器、平脱漆器、金银胎漆器、戗金漆器、剔犀漆器等等。

由于茶叶是一种重要的外销产品,随着宋代海外交通的繁荣,茶叶生产向前大大迈了一步,茶叶的经营规模、制造技术上都超过了唐代,当时的产茶地区,最多的 是四川、其次是江南地区,再之是江淮、浙和两湖,福建的茶叶只在建州和剑州生产,但是品质最佳,制造精良,经常成为贡品,非常有名。制茶技术在宋已经相当 成熟,采茶后,须经过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等步骤,这样复杂的制作工序,实际上制茶业已经是一个非常专门的手工业行业,不仅采茶与制茶不能混杂, 而且不同工序之间也不能混杂。

其它手工业的工艺也愈加精密,如制盐业的工序有二十个左右:修堰蓄潮——车潮浸灌——晒灰——淋灰—— 取卤——运卤入团——上卤——煎盐——绊上起盐;制糖业也有复杂工序:削——锉——碾——蒸——榨——煎——入釜——沥瓮——曝晒;造纸业:备料——蒸煮 ——漂洗——捣叩——制浆——捞纸——压榨——干燥——加工。

本文链接:https://famous.a8z8.com/songchaogushi/22863.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