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家王安石的简介

此公可谓有专门之学者矣,而卒以败者,无通识,并不周知社会之故,而行不适之策也。上面这段话是毛泽东对王安石的评价,我们可以看出,咱们得毛主席对这个人的评价很高,我们都知道王安石是个大文学家。那么如果说他仅仅是个文人墨客的话我想毛泽东对他的评价不会这么高。我们还是好好认识认识他吧。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PS其实不是怪他迂腐而是怪他的异己太多了。)。元v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谥号“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王安石一生中自己认为做过最光荣的事就是:熙宁变法。

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王安石提出当务之急在于改变风俗、确立法度,提议变法,神宗赞同。为指导变法的实施,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由王安石和陈升之共同掌管。王安石委任吕惠卿承担条例司的日常事务,派遣提举官四十多人,颁行新法。(PS这个时候的王安石可谓是意气风发,是他一生中最得意时候。)

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法,开始大规模的改革运动。所行新法在财政方面有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在军事方面有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

熙宁四年(1071年),颁布改革科举制度法令,废除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恢复以《春秋》,三传明经取士。同年秋,实行太学三舍法制度。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变法后,王安石也迎来了,自己的一个转折点。

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去世,宋哲宗赵煦即位,改元元v,由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哲宗即位后,加王安石为司空。

高太后在神宗时就强烈反对变法,听政后立即起用司马光为相,司马光提出“以母改子”,全面废除新法(史称“元v更化”)。这时候早就在新旧党派之争中失利的王安石,被打击的更惨。

元v元年(1086年)四月,王安石病逝,葬于江宁半山园,谥号“文”。

政和三年(1113年),宋徽宗追封王安石为舒王,配享孔庙。后至靖康元年(1126年),又被追夺王爵,毁去配享的画像,降王安石从祀于庙廷。

本文链接:https://famous.a8z8.com/songchaogushi/41942.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