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曹操,很多人眼前就会出现一个大白脸,并且从曹操开始,“白脸奸臣”便成为了固定模式。后来的太师庞吉(或庞文)、潘仁美、严嵩都是大白脸,代表正义的包青天是一张大黑脸。就连明朝那个刘瑾,在京剧里也是“武花脸”。在历史上有没有庞吉这个人且不去管他,潘仁美或者潘美可是个大大的忠臣,还从赵匡胤手里救了周世宗柴荣的遗孤。
其实三国里的曹操也不可能是大白脸,因为连曹操自己都知道自己长得不咋样,接见匈奴使臣的时候,让崔琰代替自己,自己拎着把刀站在旁边冒充侍卫。孙权是不是碧眼紫髯很难考证,但是如果真生成那模样,江东猛虎孙坚一定会把隔壁姓王的都杀光。三国三巨头真正可能是大白脸的,只能是刘备,因为《三国演义》中写刘备“面如冠玉,唇若涂脂”,简直是白得不能再白的一枚小鲜肉。
三国时期,董卓之后,王允也曾专权,刘备孙权先是割据称王,最后干脆自己称帝,但是没人说王允刘备孙权是奸臣,而曹操却成了“教科书式的奸臣”。其原因只有一个并且很简单:没有自己称帝!如果曹操真的干掉汉献帝自己开国,那么他就是名副其实的魏武帝,而且司马懿等门阀士族根本就没资格跟曹魏叫板,于是结果只能是三国归魏而不是三家归晋。接下来我们就仔细分析一下。
我们知道,虽然孙悟空说“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弄得《西游记》成了禁书(当然那里面夸和尚骂道士也是原因之一),但是在封建社会,是被很多人认可并心向往之的。比如隋文帝杨坚,那是北周“超级国丈”——皇帝的外公。他的职务跟曹操一样,也是丞相。但就是这皇帝的姥爷兼丞相,干掉了北周皇室的赵王宇文招、陈王宇文纯、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达、滕王宇文逌等五个王爷,最后逼着七岁的外孙静帝宇文阐“禅让”,并且在两年后杀掉了降封为介国公的宇文阐。要知道,即使是曹丕接受汉献帝的“禅让”,还是让自己的妹夫刘协比自己命更长——一直活到了魏明帝曹叡青龙二年(234年),作为皇帝的曹叡还亲自带着文武百官登门哭祭自己的姑父。
但是没人说隋文帝杨坚是奸臣,因为有“骄奢淫逸的隋炀帝杨广”衬托,杨坚还成了勤政爱民的楷模。而唐高祖李渊也是有样学样,作为隋炀帝杨广的表哥,隋朝唐国公、卫尉少卿、太原留守、晋阳宫监的李渊,先是“遥尊杨广为太上皇”,后来又废黜了自己扶植的傀儡皇帝代王杨侑,并且让十五岁的杨侑“病死了”。李渊成了唐高祖,人们就忘了他曾经是隋朝皇亲贵胄兼国家重臣,于是自然也就没有人说李渊是奸臣。
前面两个开国皇帝都是夺了自己亲戚的江山,而宋太祖赵匡胤跟后周世宗柴荣倒是没啥亲戚关系,但却几乎是柴荣手下第一武将。柴荣病重时,特别提升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这就是“托孤寄命”了。可以说柴荣对赵匡胤有知遇之恩和托孤之重,但是赵匡胤的报答方式是“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被“优待”的后周恭帝柴宗训,抱着赵匡胤赐给的“丹书铁券” ,在二十岁的时候就死掉了。
北周丞相、隋文帝杨坚,隋朝太原留守、唐高祖李渊,后周殿前都点检、宋太祖赵匡胤,都是“有道明君”,几乎没有一个人说他们是“奸臣”——因为他们最后的身份都不是臣而是君。倒霉的曹操就是太爱面子,非要做什么周文王,一直到死也没听人家对他“山呼万岁”,却落了个“篡汉”的骂名。而他的儿子曹丕,虽然一开始也是大汉王朝“册封”的魏王,但是“接受禅让”成为魏文帝,也没人说他是奸臣。
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曹操自己不篡汉,有曹操在,孙权刘备也不敢篡汉称帝,因为急急忙忙称帝的袁术已经被曹操揍死了——袁术尸骨未寒,诸侯有那个心也没那个胆儿。而随着声望的提高,曹操已经骑虎难下:如果他真的“归政于汉献帝”,别说跟他出生入死的“兴兵百万战将千员”不答应,就是他的政敌,也会在他解甲归田之后“痛打落水狗”,弄死手里没兵的曹操,那也就是分分钟的事情。
曹操有能力称帝而没有称帝,还种下了一个恶果:曹丕无论是能力还是威望,都远远不及曹操,于是只好仰仗司马懿等门阀士族的支持,这才让司马懿做大成尾大不掉之势,改变了曹操“唯才是举”的基本国策,转而实行“九品中正制”。
因为威望不足,曹丕只好“借势”,所以后来人们在曹魏做官,靠的是第一是“家世”,也就是家庭出身和背景。其次是“行状”,也就是个人品行,最后才“定品”,也就是确定官职大小。于是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形成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这样看来,曹操一生最大的失误,不是纳了张绣的婶婶,弄得张绣降而复叛,叛而复降,为此搭上了最有能力威望的长子曹昂和猛将典韦;也不是放走了自己一生的劲敌刘备,这才在赤壁和汉中两次受挫;恰恰是没有代汉称帝——这纯属死要面子活受罪。就是没有称帝,曹操一生没有摆脱“臣子”的地位,也成了他被后世诟病为“白脸奸臣”的唯一原因。
如果曹操自己当了皇帝,那么他就是隋文帝唐高祖宋太祖一样的“开国之君”,而在史学家眼里,开国之君都是“英明神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