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砸缸世人皆知,但为何无人知道他救的谁?真相老师不愿意说

司马光

的名字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他是北宋人,因对历史和文学的贡献与司马迁并称为"史界两司马"。他一生经历了四个朝代,从大臣到宰相。

但是我们大多数人是从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中知道他的。经过几千年的交流和解读,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在历史的波涛中不断更新。

因此,司马光成为成熟稳重青少年的代言人,而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中救起的那位少年却很少被提及。这是为什么呢?了解司马光的一生就能发现一些端倪。

司马光在20岁时就获得了进士第一名。后来司马光当上了官,成了一个很重要的官员。虽然司马光的人生充满了跌宕起伏,但他的人生经历仍然很美好。

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也很重视他的教学方法。他没有盲目地要求司马光"死记硬背"。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除了读书,司马光还经常带着儿子四处旅游,游览名山名河,参观当地民俗,帮助司马光更好地吸收书中的知识,扩大知识面。由于一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才使得司马光步入官场后一路高升。

在父亲的教育和自己的努力下,年轻的司马光迅速成长,比同龄人更冷静、更聪明。当他只有七岁的时候,他就完成了一项小小的"壮举"砸碎水缸来救自己的伙伴。

据史书记载,有一天,司马光和他的朋友们在自家的院子里玩耍。然而,由于某种原因,其中一个人不小心失足跌进了院子里的一个水缸中,不会游泳的他只能大声呼救。

孩子们都很年幼,爬不上大水缸,有些孩子惊慌失措地跑向大人求助。可掉进水缸的孩子需要赶紧救出来。

就在大家惊慌失措的时候,小司马光不慌不忙地从院子里捡起一块大石头,砸坏了大缸。水缸里的水一下子喷了出来,掉到水缸里的孩子终于得救了。这件事一传出来,当时的所有人都称赞司马光智勇双全。说他这么小就这么心平气和,长大了一定会大有作为。

但是,它在历史中被广泛传播和收录,真的只是因为每个人都喜欢和欣赏这个"别人家的孩子"吗?恐怕事情没那么简单。

关于这个故事最早的记载来自惠洪和尚的书《冷斋夜话》当中。虽然这本书在当时有一定的影响,但它是一种小说故事类型,不能作为史实传播。

第一部真正为这个故事提供了历史依据的作品是朱熹的《三朝名官录》。朱熹王安石的新法持批判态度,当时司马光也对王安石的新法也表示反对。

因此,朱熹在他的书中记载司马光砸缸解救好友的这个故事,是否有添油加醋的成分就没有人知道了。总之,各种因素导致了司马光砸缸故事的传播。

无论来源如何,根据各种历史资料的相互考证和核实,"司马光砸缸"应该是真实的。那么,作为司马光辉煌青春成就的重要主角,获救的孩子去了哪里?为什么我们老师在这堂课上从不提这件事?连他的名字都没流传下来吗?

事实上,这个孩子是谁已经在非官方的历史中被提及。根据记录,溺水获救的孩子姓上官。他的家人因为感谢司马光的救命之恩,把他的名字改为"尚光",

后来,上官尚光为了纪念司马光,特制了一个凉亭。至于老师在课堂上没有提到,可能是因为记录不够完整和准确,资料来源是非官方的历史,所以我们不能相信。

作为一名教师,只要把真相解释给学生,不确定的内容既没有必要,也不适合作为知识在课堂上讲授。但归根结底,这个故事之所以能够广为流传,是因为砸烂大缸的那个人是"司马光",而这个故事所体现出来的光明积极的教育意义,与被救的人是谁并没有多大关系。

因此,对故事背后的"无名功臣"进行过多的探讨,并没有什么重大意义。因此,只要我们能从生活中得到警示或启示,得到做人做事的道理,这就是这个故事存在的最大意义。

本文链接:https://famous.a8z8.com/songchaogushi/47851.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