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人原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主要活跃在辽河一带水草丰美的游牧区域。
唐朝末年,生活在关外的契丹民族突然强大起来。他们吸收了大量因战乱而逃亡关外的汉人、学习了先进的汉文化,开始由落后的部族状态转变成为封建帝国"辽"。
公元916年,契丹八部之一的迭剌部首领耶律阿保机(辽太祖)在临潢建立了辽朝/辽国,最初定国号为"契丹",后来改称为辽。
辽国在最强大时,一度统治着中国东北与蒙古高原地区。从11世纪开始,辽朝、北宋、西夏呈现出三足鼎立的局势。
三国之中,辽国的军事实力最强,实行尊儒崇佛的政策;而北宋的经济实力最强、人口最多,但军事实力一般;西夏的国力最弱,经济脆弱,鼎盛时也仅有300多万人口,但军事实力也很强。
对于契丹人将国号定为"辽"的含义,曾有记载描述为:
"辽以镔铁为号,取其坚也!镔铁虽坚,终亦变坏,唯大金不变不坏。"
由于北宋王朝丧失了燕云十六州与长城,所以仅仅能够统治关内的地区,而关外的广袤土地都处于契丹人的统治之下,前后长达两百余年。这一时期,契丹人的威望与版图均达到了历史上的鼎峰。
时至今日,俄罗斯语之中的"中国"一词就来自于"Китай(契丹)"的翻译,而某些阿拉伯国家也以"契丹"来称呼中国北方。
《辽史"太祖本纪》称:吾修文物,彬彬无异于中华。
不过,强大的辽朝在12世纪左右走向灭亡,取而代之的新兴的女真族(金朝/金国)。
公元1115年,女真族完颜部首领"完颜阿骨打"在黑龙江省内建立金国,随后用了将近十年时间消灭辽国。
辽国的"统治核心"、五京地区悉数落入金国女真人手中,分别是上京临潢府、西京大同府、南京析津府、东京辽阳府、中京大定府。
契丹的首领、辽国末代皇帝、天祚帝耶律延禧因为昏庸无能而亡国,最后成为金国女真人的俘虏。
在1125年辽国灭亡以后,契丹民族的名号也分崩离析,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逐渐被人们所遗忘。
《元史》:"辽以释废,金以儒亡。"
直到近代以来考古学家的新发现,才确定契丹的后裔原来一直都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根据《史书》记载与现代对比技术,大致可以确定契丹人在辽国灭亡以后的去向有三点。
第一、融入女真族,后来也逐渐汉化
契丹族与女真族原本是不同的两个民族,不过女真人的金国在消灭辽国以后,也吞并了辽国的故土。绝大部分契丹人选择了归顺女真,成为金国的子民。许多契丹贵族投降金国以后,都在金国担任过高官。
在金国消灭北宋的战争中,也曾大量使用契丹族、奚族的武士作战。这部分契丹人跟随女真人征服中原,与汉人杂居,经过百余年的演变,逐渐融入汉族之中,所以不再保留"契丹"的名号。
第二、跟随耶律大石西征,后来逐渐伊斯兰化
《辽史》记载:契丹贵族耶律大石不肯归顺金朝,率领契丹骑兵百余人西逃,一路人不断聚拢辽国旧部,最后得到部众万余人、牲畜数十万。
耶律大石以这部分兵马为根基,不断扩大实力,在新疆、中亚等地建立了西辽王朝。
这部分契丹人跟随耶律大石西征,把契丹的民俗带到了遥远的西北。
13世纪时,蒙古帝国兴起,而西辽因为长期与阿富汗古尔王朝爆发战争、实力大减,最终被蒙古帝国所灭。残存的契丹人纷纷遁入中亚,大多成为穆斯林(伊斯兰教徒)。
第三、迁徙到云南或东北边远地区,变成其他民族
除了跟随女真人进入中原以外,还有一些契丹人留在的东北,被金国以及后来的蒙古帝国派到遥远的边境驻守。
这部分人与其他民族融合,变成了后世的"达斡尔族"。经过对比,参考辽代古墓的契丹人遗骸,专家发现达斡尔族最接近历史上的契丹人。
达斡尔族是东北的少数民族,习惯聚族而居,习俗也与历史上的契丹族非常相近。据统计,达斡尔族同胞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辽宁省等地的达斡尔族自治区内。由于他们体格健壮、运动基因发达,所以擅长曲棍球运动。
此外,我国云南省境内也发现了契丹族后裔的身影。云南境内的蒲满人就是历史上的契丹后裔,约有15万人生活在云南。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协和医院、社科院、云南民委、内蒙古民委对此进行过调查,将蒲满人的与契丹人进行对比,发现两者高度吻合,由此认定他们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契丹民族的后代。
可是,契丹原本是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为什么会来到万里之外的云南呢?
专家推测,在历史上蒙古人兴起的时候,忽必烈曾经带领一部分契丹军队南下进攻大理国(古时候的云南政权),所以这批契丹人的后裔就留在了云南境内负责防守和屯垦,他们的后代就是今天的蒲满人。
公元1253年,蒙古帝国出兵攻灭大理国,后来元朝将其设为云南省,而契丹后裔就留在云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