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杰出诗人杜甫生平介绍

杜甫生平

杜甫作为我国唐代年间杰出的现实主义大诗人,他一生坎坷,虽然出生北方的富裕士家,但经历了盛唐走向衰落的转折时期,社会动荡,政权不稳,他一心报国却没有门路,心系百姓却流离战乱,中年仕途不顺,老年病无所依,留下了许许多多忧国忧民的诗文,感动了世世代代后人。

杜甫 画像

杜甫小时候的生活环境很不错,家境优越富足,家族文化气息浓厚,自小就在文学诗歌方面深有天赋,且为人勤奋创作,据悉他私底下的习作能足足装满一麻袋。杜甫早年间也如李白般纵情四海,十几二十岁时到处游历,也是在此期间与李白相识,两人一见如故,杜甫对李白甚是崇敬,即使在两人分离后,杜甫也还是常常在诗文中提及这位年长的大诗人。

此后,杜甫在官场沉浮,仕途非常坎坷,始终未能得志,生活十分清苦。当时由于宰相李林甫排斥贤士,因此杜甫无论参加科考或者转投权贵之门均无果,后来即便得到唐玄宗的赏识也未能得到一官半职。他的小儿子也在那个时候饿死了,后被授予一个无用小职,国家爆发战争,杜甫也就四处漂泊,躲避战乱,在友人们在帮助下,暂居于成都草堂。

此后严武的职位调动,杜甫一家也随之流离,最终严武去世后,杜甫也就没了依靠,生活得很艰辛。大历三年,由于倍思乡,杜甫踏上归乡的渡船,可惜生活艰险,社会动荡,最后病死在一条小船上,享年59岁。

杜甫号什么

“号”字在古代实在是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古人们热衷于别号的称呼,尤其是深有学识的大家,一个人的名号除了含有自己内心的寓意之外,还与个人的经历有关。例如著名伟大爱国诗人杜甫这样的忧国忧民之人,除了他自取的一个审视夺度的号之后,后人还给他加上了不少尊称名号。

杜甫 画像

据历史资料了解,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这一自号源自于其曾居住在古长安城南的少陵,而根据史料显示,大多数诗人世家都喜欢将曾经居住过的地名改之为号,大概都有一份眷恋之情,特别是杜甫,对于长安城,对于大唐和百姓,始终忧国忧民的他难免对这片土地爱之恋之,所以自称为少陵野老,世人则称之为杜少陵。

因为杜甫生在大唐由盛转衰的特殊历史阶段,恰逢乱世,后生不得不颠肺流离,他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定居在天府之国四川,此时在友人的帮助下,他在成都郊外建起一座草堂,这段时期是他创作产量极高的阶段,也被成为杜草堂。

唐肃宗时期,杜甫任职左拾遗,后来因社会动荡流入蜀地,在严武的推荐下,他担任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在中国诗歌史上占领着具足轻重的地位,一生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其诗作更被誉为“诗史”,从后人给他的誉称中可以看出他无疑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代表作

?杜甫为现实主义诗人,其所写之诗最大的特点便是能够很好的将现实社会和个人生活密切结合,使其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得到高度统一,他早年的诗歌多为伟大抱负,在他漫游时期,诗歌多表现放荡不羁狂傲的一面,有内心宏伟之志也有山河雄伟之象。

杜甫雕像

在杜甫客居长安期间和经历“安史之乱”时期,诗歌多为表现仕途不顺、动荡年代的社会全貌,深刻的反映了现实的同时也通过独特的方式表达出了诗人的情感变化。

杜甫的代表作也在这期间产生,不仅使用独特的创作风格,而且很好的表达情感,使人产生共鸣,在文学造诣上达到一个新高度。

其中“三吏”、“三别”是杜甫看到人民不仅要忍受战争的残酷还要受到统治者的压迫,其中感受他们所受的苦难所写的,分别是《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成为著名的诗集。

在“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杜甫心系国家兴亡,满腔愤怒之情通过《悲陈陶》、《悲青坂》、《春望》、《哀江头》等诗爆发悲愤之情。

在杜甫回乡探望,心系家人也有几篇很具代表的著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这都表现了杜甫在旅途所经历的悲苦之事还有见家庭贫困的现状以此表达对当时局势的见解和无奈。

关于杜甫的古诗

杜甫生平作诗一千五百多首,是唐代诗人中流传下来的诗最多的,其中不乏名垂千古的佳作,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由于其中年所作诗歌风格大多沉郁忧虑,心系国民,且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因此他的诗被称作“诗史”。其中尤为著名的是他的三吏三别,流传甚广,意味深长。

三吏三别

三吏三别是杜甫的六首诗作,其中三吏是指《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而三别则分别是《新婚别》、《无家别》、以及《垂老别》,在这几部作品中,杜甫深刻地表达出了民生疾苦以及自己身处乱世中漂离游荡的孤寂,流露了诗人对于在战乱中饱受摧残的人民百姓的同情与痛心。

其中《新安吏》前半篇讲述的是部队抓兵以及亲人分别的悲情场面,而后半篇则大转笔锋开始对人民进行劝导,表达了诗人渴望结束战争回归和平的心愿。《石壕吏》写出了官兵趁着半夜到村中强行抓人参军,甚至连年老的妇人都不放过,揭露了兵役制度以及官兵差吏的残暴,表达了对于战乱中的人民疾苦的同情。而《潼关吏》则是借潼关之险表达对于桃林战败的痛惜,并希望将士们能依靠天险保卫长安。

然而《新婚别》讲述的是一对夫妻在新婚之时离别的场面,刻画了深明大义的妻子形象;《无家别》叙述了一个兵败还乡结果无家可归、最终再次复征的军人形象,反映了战争灾区的荒凉;而《垂老别》则是一堆暮年老翁因征兵与老伴离别的场面,反映了战争的无情以及统治者的残忍。

这“三吏三别”系列组诗将杜甫的爱国衷诚表现得淋漓尽致,一颗渴望和平以及关怀百姓的心,直至如今还深深地感染着后人。

杜甫江阁

杜甫江阁是一处为了纪念“诗圣”杜甫所建的仿古园林建筑,该地处于湖南长沙西湖桥一带,倚靠着湘江,它与橘子洲和岳麓山遥江相望,与天心阁距离不到1000米,作为一处美景也成为了湘江风光带中的一部分。

杜甫江阁

江阁整个园林一共占地9亩多,建筑面积约5.7亩,主阁建筑共有四层,大致有18米高。长沙政府于两千零二年决定修建起,直到零五年全面修建而成,并通过专家的检验后正式对外开放,门票12元。

据悉杜甫晚年曾两次踏入长沙这个城市,并有一段时间留居在江阁,一共在这里留下诗作50多首。因此为了纪念这位备受世世代代后人们所敬爱的大诗人,长沙市政府遂决定在湘江风光带建杜甫江阁,并以此作为湖南湘江文化与杜甫文化全方位、多层次相接触的一个接入点。鉴于杜甫曾在此停驻较长一段时间,于是便取此处为载体建纪念阁,追本溯源,向外进行发散性辐射,扩大双重文化影响力。

杜甫江阁的主楼主要围绕着杜甫与长沙之间的渊源展开,他在此处度过了人生中的最后一段岁月,并且留下数篇诗作,以此为中心而设计,加以环境布置营造最佳文化氛围,以适应各年龄各层次的大众群体,融知识与休闲为一体。其中二楼作为纪念厅用浮雕以展示杜甫在湖南时的生活境况;三楼则是以书画形式出展杜甫的生平,着重表现其晚年;四楼的设计布景主要用于以文会友,适合休息并观赏相关历史文人故事。

本文链接:https://famous.a8z8.com/tangchaogushi/19894.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