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仙芝和黄巢合兵起义,却因唐朝的招安政策,走上不同的起义路线

公元868年,唐王朝的一位公推粮科判官率领部分民众举行起义,但起义维持近1年多后便在宿州一带全军覆灭,作为首领的庞勋也战败牺牲。

虽然说,此次起义遭受失败,但是掀起了唐末农民起义的大旗,也成为了唐王朝覆灭的导火索。

同时,庞勋起义大大增加了唐王朝的兵力的财政负担,在大量兵力压制的情况下,早先的财政平衡便被打破。唐王朝中央财库没有饷银,自然要向下层民众索取,而下层百姓不忍再被唐王朝剥削,由此使唐王朝进入起义频发的阶段。

公元874年,山东地区的民众王仙芝借用饥荒的名号开始造反。随后,山东曹县的黄巢也趁着王仙芝的势力加入其中,唐王朝也迎来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运动。

推荐中国历史朝代人物故事阅读:《唐前帝王诗文校注》:帝王诗文与主流文学

不过,当时国家的版图还是属于唐王朝,唐朝军队也处于非常有利的军事地位。所以说,王仙芝黄巢要想成功在唐朝版图中占有一席之地,或者推翻唐朝,绝对不能硬拼。

毕竟,他们手上的兵力都是一些没有经过实战经验的民众,而唐朝军队的野战能力更为凶悍。所以,黄巢和王仙芝便决定发挥起义军的游击战优势,也就是在运动中消灭唐军的优势兵力。

当然,唐王朝的藩镇割据也给起义军带来了机会,地方藩镇错综复杂,无法形成有效的统一攻势对起义军展开合围打击。

但是,对于唐朝中央朝廷来说,他们相当于地方的藩镇来说,要钱没钱,要兵没兵,唯一的就只能依靠各藩镇割据势力。

同时,起义军的兵源也随着流民的增加而增加,而唐王朝的兵力却在战斗中逐渐消亡,得不到及时补充。

如同《大明劫》中的那句台词:为什么李自成可以输他个十回八回,而我孙传庭一次也输不起。正所谓,如果起义军治下拥有民心和民众,就会拥有源源不断的后备兵源。

假如说起义军的兵力规模超过了附近的藩镇,那么大军便可以快速攻入关中地区,直取长安!

当然,唐王朝为了剿灭这股起义军 可谓是使出了浑身解数,一共派遣了五路节度使军队合围起义军。随后,王仙芝和黄巢在沂州城被唐军击败后,唐军节度使总以为叛乱已定,节度使纷纷撤军赶回驻地。

但是,黄巢和王仙芝并没有在战役中牺牲。他们随后率军转战河南,并迅速攻陷郏城等多个县州,兵锋直接逼近唐东都洛阳,一旦洛阳被破,长安也可谓是朝不保夕,到时唐朝四处必然烽火狼烟,唐朝也将由此覆灭。

所以,唐朝中央朝廷指令为数不多的军队拱卫潼关,严防起义军进入洛阳平原腹地。

潼关的天险自然不多说,光凭王仙芝和黄巢手中的军事力量很难攻破。最终,他们决定避敌锋芒,转西南方攻击,也就是以南襄平原作为进攻中原地区的军事跳板。

那么,南襄平原的地理位置究竟适合以此为军事前进基地,进攻中原地区呢?首先,南襄平原是江汉平原的一小部分,在如今湖北的西北方向,作为突出部,非常适合作为长江中游地区进入中原腹地的军事跳板。

最终,按照两人的战略构想,起义军先后在襄阳一带稳扎稳打,攻克了周边随州、安州、庐州等多个城市,以此进入中原地区的四条通道,被起义军阻截了3条,最后一条大运河通道也不足以提供持续运力,甚至会在沿途遭受起义军的攻击。那么,这时的中原地区可谓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但是,朝廷真的是拿不出兵和粮饷维持围剿作战了。所以,唐王朝为了能够保持势力,便决定对起义军展开招安政策。

本文链接:https://famous.a8z8.com/tangchaogushi/45569.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