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天取经的原因?唐玄奘是西天取经第一人吗?

  玄奘为佛而生,为佛而死,为佛教奉献了毕生。他是《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他的美名传遍世界的各个角落。他坚忍不拔,为完成鸿鹄之志抵抗住了一切诱惑,跋山涉水,历时19年,途经几十个国家,行程5万余里,终于求得真经,回归故国。玄奘的功绩不可抹杀,但是有一点却无法确定,他究竟是不是西天取经第一人?

  西天取经缘由

  玄奘于602年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偃师),本姓陈,名祎,玄奘是其法名,又名唐三藏。在佛教中,只有学识最高的人才能被称为三藏法师,将玄奘称做三藏,是对他的一种至高无上的肯定和赞赏。

  玄奘出身贫寒之家,父母早丧,13岁便出家修佛。出家后,他遍访佛教名师,先后师从慧休、道深、道岳、法常等人学习《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成实论》、《俱舍论》及《大般涅经》,造诣颇深。修为越高,接触的佛经越多,玄奘便越感到中国佛义存在不可统一的分歧。这并不难解释,佛教在从印度传到中国之后,由于翻译不同而产生很多不同的版本,对佛义的很多注释也是众说纷纭。出于对佛教的钟情,也为了求得佛经的原始版本,消除中土对佛义的分歧,他便有了西天取经的想法和行动。

  玄奘也算生逢其时,唐太宗的开明思想为其西天取经的计划提供了很大的支持与帮助。不过也有人说玄奘当年并没有获得皇帝的批准,而是在一些商人的帮助下实现了西天取经的计划。这种说法不得不令人生疑,如果没有朝廷的支持,玄奘恐怕连通关文牒都拿不到。

  629年,玄奘离开长安,踏上了西天取经的征程。他先到兰州,然后转到敦煌,途中不停地讲经,他西去取经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西域各国。此后,他穿行于茫茫沙漠,登临巍峨雪山,经受路途的艰辛和气候的骤变。630年夏天,他终于在一番艰难跋涉后到达了印度。从此,他边行走边向当地佛教求经,一路上收获颇多。633年,玄奘到达了印度的佛教文化中心,也是佛教的最高学府那烂陀寺。

  因为对佛教研究至深,玄奘在那烂陀寺受到了厚遇,从师于戒贤,几乎参透了所有佛学疑点。在他准备回国时,戒日王还专门为他所着的《会宗论》和《制恶见论》组织了辩论会,参加大会的有18国国王和各派着名学者,但无人能与其匹敌。中国历史朝代人物

  645年,玄奘满载盛誉、佛经、佛像回国,受到了皇帝的盛情款待,并成了皇家寺院的座上客,很多国家的有志于佛学的人都拜其为师,一时间长安成了世界佛学中心。

  他是西天取经第一人吗?

  玄奘为中国乃至世界的佛教事业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名字妇孺皆知,其影响之大不言而喻。很多人认为他是西天取经的第一人,但事实究竟如何还需要历史的佐证。

  据史料记载,最早去西域求法开始于东汉。众所周知,汉朝推崇老庄思想,公元64年汉明帝听说西方有“佛”,便派中郎将蔡愔等出使天竺,即今天的印度,三年后,蔡愔顺利回国,并带回一些佛经。

  此后三国高僧朱士行,在260年曾经西去取经,到达于阗,寻到了梵文版的《放光般若经》。因其没有到达印度,所以史书中很少有记载。

  东晋隆安三年(399),65岁高龄的高僧法显因看到汉代传入中原的佛法戒律残缺不全,便与慧景等人西去天竺求得真经。历经3年,他们达到了北印度境内。在印度期间,法显等求得了《萨婆多众钞律》、《杂阿毗昙心》、《方等般泥洹经》等经文书籍。

  东北僧人昙无竭在420年与昙朗等一行25人,从燕都龙城出发,向西行进,求取经文。旅途艰险,他们攀葱岭,越雪山,过悬崖,20人丧命途中,但昙无竭仍然矢志不移,终于到达目的地。学有所成后,经南海抵达广州,在江南一带弘扬佛法。他寻求的梵文《观世音受记经》译成汉文后,流传于全国各地,至今仍为世人传诵。

  然而,所有西去取经的人中,玄奘的成就最大,他的名声之大也就在情理之中。历史种种资料表明,玄奘并非西去取经的第一人。人们总是下意识将声明赫赫之人跟“第一”联系在一起,于是也便有了玄奘是西天取经第一人的历史误会。

本文链接:https://famous.a8z8.com/tangchaogushi/46270.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