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夏朝的文化,虽因文献不足,还看不到它的全貌,但正如孔子所说:殷因子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论语》夏朝文化的发展,直接为商、周两朝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农业生产与季节天象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我国古朝的天文历法知识,就是在农业生产的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又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在尧舜时期,就有关于羡和、钱仲观察日月星辰以定四时的传说,说明我国很早就有了熟悉天文制定历法的专职人员,天文学和历法早就很发达。
春秋鲁太史引《夏书》有辰不案于房的记载①,就是说在某年某月朔日发生态房宿位置上的一次日食。这次日食,现存《尚书》把它系在仲康时期的《胤征》篇中,近朝学者有的推算在公元前二一六五年,有的推算在公元前一九四八年,相差颇远,但都公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
又《竹书纪年》谓夏策十年夜中星陨如雨。如果这一记事可信的话,那末至迟在公元前十六世纪初,我国就有了流星雨的记录。
我国传统的干支纪日法,起源是很早的。夏朝末期的帝王有孔甲、胤甲、履癸(桀)等,都用天于为名,说明当时用天干作为序数已饺普遍。
夏朝的历法,是我国最早的历法。当时已能依据北斗星旋转斗柄所指的方位来确定月份,夏历就是以斗柄指在正东偏北所谓建寅之月为岁首。夏数得天《左传》,是说夏朝的历数比较正确地反映了天象,所以孔子主张吁亏夏之时《论语》。保存在《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就是现存的有关夏历的重要文献。
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是由野蛮高级阶段过渡到文明时朝的重要标志之一。从仰韶文化到大汉口文化,原始文字已经出现,并在逐步发展中。在殷墟等处发现的甲骨文字和金文,是我国现巳发现的较早的文字,是基本成熟的文字。正如郭袜若同志所说:中国文字,到了甲骨文时朝,毫无疑问是经过了至少两三千年的发展的。从殷墟时朝上溯到夏初,不过八、九百年,夏朝已有文字和文献记录,是无可怀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