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禹陵”是怎么来的?大禹陵简介

大禹陵,古称禹穴,大禹的葬地。它背靠会稽山,前临禹池。位于浙江绍兴城东南稽山门外会稽山麓,距城3公里。大禹是上古时代一位治水英雄,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开国之君,被后人尊为立国之祖。明太祖洪武年间,大禹陵即被钦定为全国该祭的36座王陵之一。

大禹陵由禹陵、禹祠、禹庙三部分组成。禹陵在中,禹祠位于禹陵南侧,祠外北侧有禹穴碑。祠内有禹穴辩碑,大禹陵碑亭北侧,顺碑廊而下即为禹庙。陵区坐东朝西,从大禹陵下,进东辕门,自南而北的建筑依次为照壁、岣嵝碑亭、棂星门、午门、祭厅、大殿。高低错落,山环水绕。

1996年,大禹陵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大禹陵又被中宣部列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6年,大禹祭典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禹治水的故事

传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出搬,再加上毒蛇猛兽伤人伤牲口,真叫人无法过日子。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

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大禹治水。大禹,字叫文命。禹的父亲叫鲧,算起来,他还是黄帝的后代。大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和失败原因,制定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方案:一方面加固和继续修筑堤坝,另一方面,用疏导的办法根治水患。大禹亲自率领二十七万治水群众,全面进行疏导洪水的劳动。大禹除了指挥外,还亲自参加劳动,为群众做出了榜样。他握木锸,不辞辛劳,废寝忘食,夜以继日。

大禹当时治水成功与否是决定民族命运的大事,人们纪录大禹的故事就是记录这件真实和伟大的实践。可惜人们更多的是感激大禹的功劳,记住和学习更多的是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感人事迹。其实,这事件对中华民族最最重要的启示是疏导的思想及其办法。

本文链接:https://famous.a8z8.com/xiachaogushi/39690.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