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者,原为辅助之义,后引申为辅助国君,管理国家政事者称为相。在春秋时候,「相」一词已出现,但非为官职,只是代表居于辅助国家的地位。据《史记.秦本纪》载,至战国时,秦「初置丞相,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相」始为正职。
《荀子.王霸》曰:「相者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以饰朝廷臣下百吏之分,度其功劳,论其庆赏,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当则可,不当则废。」
丞相是中国古代辅佐君主、总揽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为百官之首,统领外朝官员。天下百官奏事,须经丞相,而重要政策亦须由丞相领衔奏请;对于郡国百官则有考课论赏及任免之权,并需收阅各地「上计」。
换言之,丞相是朝廷上行政权力最大,助天子理政之最高负责人。《汉书.百官公卿表》尝简言其职掌为「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然则,何谓贤相?自古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或曰,在相位之治世名臣者;或据《荀子.富国》云:「若天兼而覆之,兼而爱之,兼而制之,岁虽凶败水旱,使百姓无冻餧之患,则是圣君贤相之事也。」或举明代焦竑《玉堂丛语.文学》语:「承上问而不蔽下臣之美,贤相之盛节也。」
另又有《曾国藩家训》曰:「古之圣君贤相,若汤之昧旦丕显,文王日昃不遑,周公夜以继日坐以待旦,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上,朝代更迭,贤相辈出。
孔子曰:「五帝既没,三王既衰,能行谦德者其惟周公乎!」--《韩诗外传》
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为周公或周公旦。他是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周朝初期,天下仍处于纷乱不安的局面,经过他平定内乱、创立封建制度及制礼作乐后,奠定了周朝强盛的基础。
握发吐哺平定三监
姬旦在少年时便聪慧仁爱,深得文王喜爱。及长,襄助其兄武王姬发伐纣灭商,献言建策,「常左翼武王,用事居多。」据《曲阜县志》记载:「武王十三年定天下,封公于少昊之墟曲阜,公不就封,留相武王。」当时,纣王之子武庚被封于邶以续殷祀,周文王之子管叔被封于鄘、蔡叔被封于卫,以防范殷民叛乱,此为历史上著名的「三监」。
灭商二年后,武王病死,成王即位。由于成王即位时年纪尚幼,故由周公摄政当国。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和蔡叔心中不服,他们散布流言蜚语,说周公有野心,有可能谋害成王,篡夺王位。
周公闻言,便对太公望和召公奭说:「我所以不顾个人得失而承担摄政重任,是怕天下不稳。如果江山变乱,生民涂炭,我怎么能对得起列祖列宗,和武王对我的重托呢?」周公又对将要袭其爵而到鲁国封地居住的儿子伯禽告诫道:「往矣!子其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后人遂以「握发吐哺」比喻在位者礼贤下士,殷切求才。
平定三监
原来商王朝直接统治的地方,武王把它分成三部分,邶由纣王之子武庚禄父掌管,卫由蔡叔度掌管,庸由管叔鲜掌管,史称「三监」。(也有的说管叔、蔡叔、霍叔称为「三监」。但说霍叔为「三监」之一,《史记》、《汉书》等都不载。)
然基定初创,国家多事。管叔、蔡叔勾结纣王的儿子武庚,并联合东夷部族反叛周朝。周公和召公奉成王命率师东征,「内弭父兄,外抚诸侯」。经过三年的艰苦作战,终于讨平了叛乱,并征服了东方诸国,收降了大批商朝贵族,同时斩杀了管叔、武庚,放逐了罪过较轻的蔡叔。
蔡叔死了以后,他的儿子胡「率德驯善」,和他的父亲大不一样。周公听到之后,便提拔他作鲁国卿士,胡把鲁国治理得很好,周公又把胡封到新蔡。
问贤爱民
周公平定「三监」后,为了加强对东方的控制,正式建议成王把国都迁到洛邑(今洛阳)。同时把在战争中俘获的大批商朝贵族,即「殷顽民」迁居洛邑,并派召公奭在洛邑驻兵八师,对他们加强监督。
另外,周公封小弟康叔为卫君,令其驻守故商墟,以管理那里的商朝遗民。他告诫年幼的康叔:商朝之所以灭亡,是由于纣王酗于酒,淫于妇,以至于朝纲混乱,诸侯举义。他嘱咐说:「你到殷墟后,首先要求访那里的贤人长者,向他们讨教商朝前兴后亡的原因;其次务必要爱民。」
周公又把上述嘱言写成〈康诰〉、〈酒诰〉、〈梓材〉三篇,主旨是「敬天保民」、「明德慎罚」,作为法则送给康叔。康叔到殷墟后,牢记周公的叮嘱,生活俭朴,爱护百姓,使当地吏民安居乐业。
建都洛邑后,周公开始实行封邦建国的方针。他召集天下诸侯举行盛大庆典,在这里正式册封天下诸侯,并且宣布各种典章制度。他先后建置七十一个封国,把武王十五个兄弟和十六个功臣,封到封国去做诸侯,以作为扞卫王室的屏藩。另外,在封国内普遍推行井田制,将土地统一规划,巩固和加强了周王朝的经济基础。
制礼作乐
周公非常重视当时贵族及其子弟的政治道德教育、治术教育和勤政教育,要求「有孝有德」、「明德配天」、「明德慎刑」、「力农无逸」,并提出分别以治绩考察、选任官吏的原则,尤尊重「贤能之士」。其言论散见于《尚书》中的〈大诰〉、〈多士〉、〈无逸〉、〈立政〉等篇。
周公旦还「制礼作乐」。「礼」强调的是「别」,即所谓「尊尊」;「乐」的作用是「和」,即所谓「亲亲」,有别有和,以巩固周人内部的团结。他还制定和推行了一套维护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级的典章制度,主要有「畿服」制、「爵谥」制、「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和「乐」制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和贵贱等级制,严格规定君臣、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的礼仪制度,以调整中央和地方、王侯与臣民的关系,加强了中央政权的统治。
政者典范儒学奠基人
周公摄政六年,当成王已经长大,他决定还政于成王。在还政前,周公作《无逸》,以殷商的灭亡为前车之鉴,告诫成王要先知「稼穑之艰难」,不要纵情于声色、安逸、游玩和田猎。然后「还政成乏,北面就臣位」。
周公旦退位后,把主要精力用于制礼作乐,继续完善各种典章法规。周公年老病终前叮嘱说:「一定要把我葬在洛邑,以表示我至死也不离开成王」,不久辞世。死后,周公被葬于文王墓地毕,成王说:「这表示我不敢以周公为臣。」
周公为后世为政者的典范,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是孔子最崇敬的古代圣人,孔子终生倡导的就是周公的礼乐制度。《荀子.儒效》中记载孔子曰:「周公其盛乎!身贵而愈恭,家富而愈俭,胜敌而愈戒。」
孔子老年时曾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句话是孔子感叹自己年老力衰,无心再行周公之道了。这也是「梦周公」一词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