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叔齐的故事,孔子、庄子及后来的司马迁等人都记述过。相传伯夷、叔齐是殷商末期孤竹国国君之子,其父临终前立幼子叔齐为国君,老国君死后,叔齐便以天伦为重,把王位让给大哥伯夷。伯夷不肯接受,说这是父命,不能违背,随后离乡远游。叔齐不肯自立为君,又把王位让给二哥,而后外出寻找大哥。
不久伯夷、叔齐二人在易水河畔相遇,伯夷说,世人都传西伯侯善待老人和贤士,于是兄弟俩一路西行,终于来到镐京城外,此时西伯侯刚刚病故,正遇周武王举兵灭商,二人“叩马而谏”,劝阻武王不要出兵。伯夷说“父亲死了,你不去厚葬,反而大动干戈,这是不孝;周本属于商的臣民,“以臣弑君”为不仁。你这样出兵何以让天下臣服?”武王大怒,吩咐左右拿下,姜太公急忙说,二人乃是义士,切不可杀之。随后扶起二人,劝他们离去。
武王发兵灭掉商王朝后,天下归周,伯夷、叔齐身为商之旧臣,深感耻吃周粟,隐居首阳山中以采薇为食,并作歌一首:“登彼西山兮,采其薇兮,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秋去冬来,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上。
孔子的弟子子贡曾问孔子:“伯夷、叔齐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说:“他们是古代的圣贤。”子贡问:“那样的圣贤却被饿死了,难道他们就没有什么怨言吗?”孔子说:“他们追求仁德最终得到仁德,他们又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为了道德,为了人格,皇帝可以不当,富贵功名也可以不要。人的道德修养到了这地步,真正做到“君子坦荡荡”,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