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赵长平之战: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歼灭战

春秋而下是战国。经过春秋时期的兼并战争,到战国时期,只剩下七个大国和少数小国了。这七个大国历史上叫做“战国七雄”。为了争夺更多的土地、人口和租税,七个大国之间不断地进行战争。和春秋时候相比,战争的规模更大了,程度更激烈了,作战的方法也有了改变和发展。春秋时期是以车战为主。到了战国时期,由于武器的进步,特别是发明了用扳机发射的远射机弩,可以在百步以外射中密集的车阵,使战车无法发挥威力,因此便逐渐由车战改变为步卒和骑兵的野战了。
  赵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秦国赵国之间发生的长平之战,就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歼灭战。
  赵王贪利受地
  秦国原来在现在的陕西省一带地方,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国家。公元前4世纪中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国家一天天富强起来。以后,秦国经常出兵去攻打东方各国,到了公元前3世纪末,秦国已经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一个封建国家了。
  公元前262年,秦昭王采用范睢〔suī虽〕“远交近攻”的策略,派兵攻下韩国的野王(今河南省沁阳县),把韩国拦腰斩成两段。韩桓王害怕秦国进一步进攻,打算把上党郡(今山西省长治市一带)献给秦国,向秦国求和。可是韩国的上党郡守冯亭另外有个计策:他主张把上党郡献给赵国,这样可以把秦国的兵锋引向赵国,以减轻泰国对韩国的军事压力;另一方面可以借此结好赵国,韩、赵两国联合起来,就可以抵挡秦兵的进攻。于是冯亭派人到了赵国,赵孝成王认为毫不费力地得到上党郡,是没处找到的大便宜,就高兴地派人去接收。秦王一看到了嘴边的肥肉要被人抢走,当然不干,就派王〔hé河〕领兵攻取上党。赵军驻在上党的兵力很少,顶不住秦军的进攻,被迫撤退到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县西北)防守。
  秦军进攻赵王换将
  赵王听说秦军东进的消息,就派名将廉颇率领大军到长平,抵御秦军的进攻。秦强赵弱,秦军利于速决战,赵军利于持久战。廉颇根据这个特点,决定凭险固守,拒不出战,秦军挑战,他也不肯应战;他准备把秦军拖得士气疲惫,给养困难,再找秦军的弱点进攻。这个主张是正确的。廉颇在长平一直坚守了三年。可是昏庸的赵王却以为廉颇胆小怯战,屡次责备廉颇。秦王看到战争旷日持久,还攻不下长平,就采用范睢的离间计,派人携带千金重礼到邯郸去贿赂赵王左右的人,并且散布流言说:“廉颇老了,容易对付,而且他就要投降了!秦国最怕的是赵括。”赵王听了,决定召回廉颇,派赵括去代替廉颇作统帅。
  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跟父亲读过不少兵书,学了整套兵法,对用兵打仗的道理,能够说得头头是道,自以为天下第一,有时候和父亲辩论起来,赵奢也说不过他。赵奢却了解他的儿子:只会夸夸其谈,并没有真实本领。赵奢曾经对妻子说:“打仗是关系生死存亡的大事情,可是赵括却说得那样容易。今后赵国不用赵括带兵倒也罢了;如果用他做大将,断送赵军的一定是他。”可这次赵王真的要起用赵括作大将了。丞相蔺相如极力反对。他对赵王说:“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的兵书,却不会在实际中灵活运用,这怎么能做大将呢?”(原文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不听。赵括的母亲也给赵王上书,劝他不要任命赵括做大将,免得耽误国家大事。她还当面对赵王说:“赵奢做大将,和部下相处得很融洽,得到的赏赐都分给军吏七大夫;受命以后,不问家事。现在赵括呢?刚受命就盛气凌人,会见诸侯将领,大家都不敢抬头看他;大王赏赐的金帛,他都拿回家中,购买田地房屋。他哪里比得上他父亲呢?大王千万不可让他带兵作战。”(同上书)赵王对用兵打仗一窍不通,他对赵括的母亲说:“你别管,我的主意已经定了。”
  赵括挂上帅印,统领着赵国援军,浩浩荡荡来到长平,代替廉颇担任赵军主将。他一到前线,就马上改变了廉颇那一套军规命令,更换了将领,撤除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命令部队进行出击准备,企图一举打败秦军,夺回上党。
  长平决战
  秦王听到赵国主将已经换了赵括,心中非常高兴,认为打败赵国的好机会到了。他任命秦国名将白起为上将军,改任王为偏将,增派了大批攻赵部队,制定攻打赵国的作战方案。他还下令全军将士保守机密,谁也不许泄露白起担任主将的消息,以免引起赵军的注意。
  白起针对赵括没有作战经验、鲁莽轻敌的弱点,决定对赵军采取迂回包抄的战术,并进行了具体的战斗部署:第一,在长壁构成一个袋形阵地,以主力部队坚守营垒,阻止赵军的进攻;第二,把原来在第一线上的军队作为诱敌部队,命令他们受到赵军进攻就向长壁撤退,引诱赵军深入包围圈;第三,在长壁的两翼布置精兵22000人,准备出其不意地插入赵军的后方,断绝它的粮道,并协助长壁的部队,包围来进攻的赵军;第四,另外再派出骑兵5000人插入赵军营垒的中间,把赵军分割成为两部分,使赵军首尾不能相顾。
  公元前260年8月,轻举妄动的赵括果然指挥赵军向秦军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秦军先头部队假装败退。赵括不察虚实,就命令赵军追击。赵军追到长壁,遭到了秦军的坚强抵抗。这时候,布置在两翼的22000名秦军立即出动,插到赵军的后方,抢占西壁垒(今山西省高平县北的韩王山高地),构成了包围阵势。5000名骑兵也迅速插入,往来突袭赵军。赵军发动几次攻击,都没有成功,只好就地构筑营垒,由进攻改为防御,等待援军到来。
  秦军包围赵军的捷报传到秦国都城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秦王就亲自来到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县一带),把当地15岁以上的男丁全部组成军队,调到长平战场,占据长平东北面的高地,切断赵括的援兵和粮运。在秦军的四面合围下,赵军增援部队无法通过,军队的给养也断了来源。到了这年9月,赵军断粮已经46天,士兵们饿得没有办法,就暗自互相杀食,情况极为严重。赵括组织了四支突围部队,一齐鸣鼓冲突,企图打开一条出路,可是一连突围了四五次,都没有成功。他在绝望之下,决定挑选一支精锐部队,全部披上厚甲,骑上战马,由他亲自率领,强行突围。不料赵括刚出现在阵前,就被秦军乱箭射死。赵军失去了主将,没人指挥,立刻陷入混乱。秦军趁机发动猛烈进攻,把赵军杀得大败。长平之战,以秦军大胜,赵军惨败告终。对40万投降的赵军,白起竟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这是历史上极端残暴地杀害战俘的典型事例。
  长平之战,秦军前后共歼灭赵军45万人,取得了军事上的重大胜利。这一仗不但大大地削弱了赵国,而且也镇服了东方各国,为秦国后来完成统一大业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这次战争的结果是秦胜赵败,为什么呢?从秦国方面来说,实行“远交近攻”孤立了赵国,运用反间计使赵国更换了主将,又采用了后退诱敌、分割包围等正确的战略战术。这些固然对取得胜利起了很大作用;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由于赵国君臣轻率任性,不自量力,在完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贸然与强敌进行决战。赵括这个“纸上谈兵”的军事家惨遭失败,对一切只会说空洞的大道理而不注重实际的人,都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教训。以上内容由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链接:https://famous.a8z8.com/TheSpringandAutumn/15621.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