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战争主要是以什么作战形式为主?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阶段。其具有动态性、过渡性以及多样性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经历著剧烈而深刻的嬗变过程,这在军事领域也不曾例外。那么,你知道春秋时期的战争主要是以什么作战方式为主的呢?其战争观念又是什么?请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揭:春秋时期的战争主要是什么作战形式为主?

“兵农合一”是周代兵役制度的一个基本特点。这一特点在春秋时代仍然表现得很鲜明。 > 《周礼·地官·大司徒》在谈到周代居民组织时说:“令民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小司徒》谈到周代军事组织时说:“乃会万民之卒伍而用之。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比”、“闾”、“族”、“党”、“州”、“乡”与“伍”、“两”、“卒”、“旅”、“师”、“军”就是村社居民行政组织与军队的军事编制两两相应、互相统一的。而这种村社组织与军事组织的统一,正是“兵农合一”制度的主要内容。春秋时齐国的军事制度就是这种典型的“兵农合一”制度。 > 西周时期所确立的古典礼乐文明,表现在军事领域方面,就是以一整套“军礼”来指导与制约具体的军事行动。 > 正是在这种浓厚的尊崇旧“军礼”社会氛围影响下,以春秋中期为界,战争指导观念呈现出明显的不同。总的来看,春秋中期以前的战争,除了铁血厮杀这残酷的一面以外,还存在着比较多的以迫使敌方屈服为基本宗旨的温和一面。即便是在铁血残酷较量那类战争中,也并不缺乏崇礼尚仁的特色,这与战国以后那种“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现象(注:《孟子·离娄上》。),是有所区别的。 > 历史表明,传统是一种巨大的惯性力量。春秋前中期的战争,就是在“军礼”传统的影响下进行的。但是传统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条件的改变,军事领域中的旧“军礼”传统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冲击,无可避免地要一步步走向式微。 >

春秋时期的战争观念

春秋时期的战争观念,就是对西周以来的“军礼”传统的逐渐突破。即由“以礼为固”向“兵以诈立”的过渡,由重“偏战”(各占一面相对)的“堂堂之阵、正正之旗”演变为“出奇设伏、兵不厌诈”。在作战方式上,则是由春秋前中期车战的全盘逐渐向春秋晚期步战的重新崛起演进,车战战术日趋复杂多变,军阵趋于成熟并在战争中发挥重大作用。 > 春秋后期,随着社会变革的日趋剧烈,战争也进入了崭新的阶段。当时的战争指导者,已比较彻底地抛弃旧礼制的束缚,使战争艺术呈现出夺目的光彩。这首先表现为战争指导观念的根本性进步。 > 新的战争指导观念的形成,当然主要取决于战争方式的演变。在春秋中叶以前,军事行动中投入的兵力一般不多,范围尚较为狭小(注:著名的城濮之战,晋国方面所动用的兵车仅七百乘而已。 > 于此可见春秋前期战争规模之一斑。),战争的胜利主要靠战车兵团的会战来取得,在较短的时间之内即可决定战争的胜负。而进入春秋晚期之后,随着“作丘甲”、“作丘赋”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推出,“国人当兵,野人不当兵”的旧制逐渐被打破,军队成分发生巨大变化,实际上开始推行普遍兵役制; > 与此同时,战争地域也明显扩大,战场中心渐渐由黄河流域南移至江淮汉水流域,加上弓弩的改进,武器杀伤力的迅速提高,故使得作战方式也发生重大的演进,具体表现为步战的地位日渐突出,车步协同作战增多,激烈的野战盛行,战争带有较为持久的性质,进攻方式上也比较带有运动性了。 >

本文链接:https://famous.a8z8.com/TheSpringandAutumn/44923.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