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西王、 胶东王、淄川王分别率军队返回封地。胶西王光着脚坐在席子上喝水,胶西王的太子刘德说:“汉军已开始撤兵,据我观察,汉军兵困马乏,希望大王召集剩余军队 去袭击他们。如果突袭兵败,再逃到海岛上隐蔽起来也还不晚。”胶西王说:“我的军队已损兵折将,无法作战了。”弓高侯韩颓派使者送信给胶西王,信中说: “我奉皇帝诏令诛杀不义叛军,投降便可免罪,恢复原有的官爵;不投降的,就消灭他。你准备怎样呢?我等你选择好之后,再采取相应的措施。”胶西王来到汉军 营垒前负荆请罪,他说:“因我刘印不谨慎地遵守法度,惊扰了百姓,我请求将自己剁成肉酱。”弓高侯对他说:“我希望听你解释发兵的原因。”胶西王跪行数步 向前,回答说:“当时,晁错蒙受天子之幸,更改高皇帝的法令,侵夺诸侯王国的封地。我们认为他的做法不符合道义,所以我们七国才发兵,准备诛杀晁错。现在 既然晁错已被皇帝处死,我们决定撤兵回国了。”韩将军说:“晁盖不好,你可上奏天子,可你为什么擅自调发军队去进攻忠于朝廷的封国?你们发兵的意图,不只 是想杀晁错。”韩将军就拿出诏书,向胶西王宣读,然后说:“你自己想想应该如何处置自己吧!”胶西王说:“像我刘淄这样的人,死有余辜!”于是自杀了,跟 着太子也都死了。胶东王、淄川王、济南王相继被处死。
郦将军挥军直抵赵国,赵王据城自守。郦寄发动进攻,久攻不下。匈奴得知吴军和楚军失败,也不愿派兵进入赵境援救赵王。栾布平定齐国率军返回,与郦将军的军队会合,引导河水灌入赵境,城墙被冲毁,汉军杀人城内,赵王被迫自杀。
景帝深知是齐国首先抵御叛军,即便后来由于情势所迫与叛军勾结,那也不是齐王的罪过,就立齐孝王的太子刘寿为齐王,就是历史上的齐懿王。
济北王也准备自杀,想侥幸能够保全他的妻儿不被杀。齐国人公孙猩对济北王说:“我请求试为大王去劝说梁王,并通过梁王向皇上解释原委,如果皇上不采纳我 的劝说,大王再死也不晚。”公孙猩就去求见梁王,说:“济北国的封地,东邻齐国,南接吴越,北面受到燕国和赵国的威胁。这种地理位置,随时都可能被人瓜 分,济北王没有足以自守的权谋,也没有足以防御外敌的实力,又没有什么奇方妙计可用来抵御患难。虽然他曾冒失地说要与吴国联合行动,但却不是出于他的本 意。假若当初济北王不顺从吴王,那么,吴国一定会先放过齐国,攻占济北国,以之来诱使燕赵来统领济北,这样的话,完整的诸侯联盟就会在崤山以东形成。现在 吴王会合七国的军队,驱使没有受过训练的徒众,挥军西进与天子争夺天下,而唯有济北国恪守为臣之节不降,使吴国丧失盟友而孤立无援,只能艰难地单独进军, 结果一蹶不振,土崩瓦解。究其原因,就是由于济北国坚守不降的贡献。如果让小小的济北国与几国叛军抗衡,无异于以羔羊斗虎狼。济北王恪尽职守,不肯屈服, 可称得上忠心耿耿了。济北王有这样的功绩道义,竟然还受到朝廷的怀疑,整天无法面见天子,不知如何是好,甚至使他产生了后悔当初没有与吴王联合行动的念 头,这对国家是大大的不利。我担心那些恪尽职守的诸侯国,会因为济北国的遭遇而怀疑当今天子。我私下考虑,当今能够直入长乐宫和未央富,在太后和皇上面前 敢于据理力争的,只有大王您一个人。这样,您上能够保全即将亡国的济北国,下有安定百姓的美名,如此,您的功德就像深入骨髓,您的恩义仁惠将被世代相传。 希望大王认真考虑这件事!”粱孝王听后很高兴。马上派人急速进京向朝廷奏报。因此,济北王才能够不被处以刑法,被改封到淄川国为王。
河间王太傅卫绾平定吴、楚叛军有功,景帝将他任命为中尉。卫绾曾以中郎将的身份侍奉文帝,此人除为人忠诚、小心谨慎之外,无其他特长。景帝做太子的时候, 曾召请文帝的左右侍从饮酒,但卫绾推说身体有病没参加宴会。文帝临终前,嘱咐景帝说:“卫绾是忠厚长者,你要好好对待他!”所以,景帝对他是宠幸有加。
夏季,景帝下诏说:“官吏百姓有被吴王刘濞等人连累而应予以判罪的,以及由于从军而逃亡他处的都给予赦免。”景帝打算立吴王之弟衷侯刘广的儿子刘德接续 当吴王,让楚元王的儿子刘礼接续当楚王。窦太后说:“吴王是宗室中的长者,理应为宗室做忠于朝廷的表率,但他却率领七国率先发动叛乱,扰乱天下,为什么还 让他的侄子担任吴王!”于是景帝下诏不许再立吴王,而允许楚王续后。乙亥,景帝改封淮阳王刘余为鲁王;改封汝南王刘非为江都王,管辖原属吴国的封地;封立 宗正刘礼为楚王;封立皇予刘端为胶西王,刘胜为中山王。
此后,景帝为了进一步削弱诸侯王的权力,以加强中央集权,下令取消各诸侯王治 理百姓的权力,只有生产衣食,收缴租税的权力,接着又减缩王国的统治机构,降低王国官职的等级,丞相为相,掌王国政事;内史治民,与郡太守相同,直接听命 于中央;取消御史大夫、廷尉等官,重要官员都由中央任命。这样一来,诸侯王国虽在,但已与郡基本相同,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一级地方行政单位。
汉武帝时,为了进一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采纳主父偃的建议,于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颁布了“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 次子可分割王国的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王国由此越分越小,力量越来越弱,而中央的直接辖区(郡县)日益扩大,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