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宣帝刘询轻徭薄赋国富民安 最被低估的皇帝

汉宣帝刘询徭薄赋国富民安 最被低估的皇帝

  汉昭宣时期,以“轮台诏令”为基本依据,认真总结了汉武帝时期推行经济政策的经验教训,大刀阔斧地进行调整政策,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汉武帝时期,工商业官营政策暴露出诸多弊端,昭帝时期就引起了较大非议。在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召开的盐铁会议上,众臣对这些政策进行了激烈的批评,导致了“罢郡国榷沽”的结果,但其他各项仍未罢除。

  汉宣帝亲政后,继续整顿这些政策,曾于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九月下诏:“吏或营私烦扰,不顾厥咎,朕甚闵之。盐,民之食,而贾咸贵,众庶重困,其减天下盐贾。”由此可见,工商官营政策在昭宣时期虽然仍在执行,但经过整顿,这些政策的一些弊端,如官吏徇私枉法,贪污腐败等问题,在一定时期内得到了有效抑制,这有利于百姓的“休养生息”。

  针对“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无)立锥之地”的现象,为制止土地兼并,宣帝即位后,先后三次诏令,把“赀百万者”的豪强徙往平陵、杜陵等地,而后将其土地或充为公田,或配给无地、少地的贫民。还把国家苑囿或郡国的公田,借给少地或无地的贫民耕种,使他们尽可能地摆脱豪强的控制,重新变为国家的编户(假民公田)。

  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汉宣帝即位不久,就免除了百姓当年租税。后又对遭受旱灾、地震、病疾的地区,免除三年的租赋。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他下令降低一直很高的盐价,减轻老百姓过重的负担。五凤三年(公元前55年),他下令减少天下口钱。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又下令减收全国百姓算赋钱,一算减三十钱。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又再次诏令免除当年田租。

  在徭役方面,也尽量减省。当时,漕运所消耗的人力很多,仅从关东向京师运谷四百万斛,每年就需用六万人的劳力。汉宣帝采纳大司农中丞耿寿昌的建议后,在三辅、弘农、河东、上党、太原等郡买粮,供给京师所用,一下就减省关东多半的漕卒。在宣帝的大力倡导下,各级官吏都将劝科农桑、发展生产作为首要政务,还派农业专家蔡葵为“劝农使”,巡视全国,指导农业生产。在宣帝统治后期,国内经济繁荣,农业连年丰收,谷价创造了汉代的最低价。

  五凤四年(公元前54年)正月,大司农中丞耿寿昌便在向宣帝奏请,在边郡设立常平仓,以供给北部边防之需,减省转输漕运之费。“常平”源于战国时李悝在魏所行的平籴,即政府于丰年购进粮食储存,以免谷贱伤农,歉年卖出所储粮食以稳定粮价。范蠡和《管子》也有类似的思想。汉武帝时,桑弘羊发展了上述思想,创立平准法,依仗政府掌握的大量钱帛物资,在京师贱收贵卖以平抑物价。

  耿寿昌还奏请将海租(水产税)增加三倍,尽管早在神爵元年,赵充国就已有趁低价在金城郡多籴谷蓄的建议,但时隔七年之后耿寿昌才将之奏请实施,并将试行的范围由金城一郡扩大到整个北边,这就足以说明,汉朝这些年来积蓄的谷物已经丰富到了足够支撑这个庞大计划的地步;而谷价的长期低迷,则说明实施这一计划的内外部条件到这时已经完全成熟。这两项条件的完备使得常平仓的设立具有了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意义,一旦正式施行,成功的希望便有了相当的把握。虽然御史大夫萧望之以“阴阳之感,物类相应,万事尽然”为由,又认定耿寿昌之举实乃“费钱二万万余,有动众之功,恐生旱气,民被其灾”,因而极力反对,宣帝仍然一一照准。

  耿寿昌的改革方案很快收到成效,漕事因而畅达,他便又下令在边郡各地筑造谷仓,于谷价低时加价籴入、价高时则降价粜出,以平抑谷价,调剂各边郡的谷物供给,名曰“常平仓”。常平仓的设立,是以国家的财力为后盾、以改变市场供应量的手段来达到稳定谷价,调节市场的目的。这样既能减轻过低的谷价对中小农户的伤害,保护他们的切身利益,又使国家常年掌握着一定数量的粮食储备,能够维持边防的稳定。百姓得其便利,国家也得以安定,一举而两得。

  汉宣帝时期设立的“常平仓”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主要是运用价值规律来调剂粮食供应,充分发挥稳定粮食的市场价值的作用。在市场粮价低的时候,适当提高粮价进行大量收购,不仅使朝廷储藏粮食的大谷仓一太仓和甘泉仓都充满了粮食,而且边郡地方也,仓廪充盈。在市场粮价高的时候,适当降低价格进行出售。这一措施,既避免了“谷贱伤农”,又防止了“谷贵伤民”,对平抑粮食市场和巩固封建政权起到了积极作用,还对边疆的粮食储备产生有利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

  司马光对汉宣帝的评价:“帝兴于闾阎,知民事之艰难。霍光既薨,始亲政事,厉精为治,五日一听事。自丞相以下各奉职奏事,敷奏其言,考试功能。侍中、尚书功劳当迁及有异善,厚加赏赐,至于子孙,终不改易。枢机周密,品式备具,上下相安,莫有苟且之意。及拜刺史、守、相,辄亲见问,观其所由,退而考察所行以质其言,有名实不相应,必知其所以然。常称曰: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与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乎!以为太守,吏民之本,数变易不安;民知其将久,不可欺罔,乃服从其教化。故二千石有治理效,辄以玺书勉励,增秩、赐金,或爵至关内侯;公卿缺,则选诸所表,以次用之。是以汉世良吏,于是为盛,称中兴焉。”

  汉宣帝是个好皇帝,也是个好人。既能当好皇帝,又能做好人的,纵观历史,其实是很少的。“好皇帝”和“好人”往往是矛盾的,勿论秦皇汉武、或是唐宗宋祖,一生中要么兄弟刀戈相见,要么父子骨肉相残,要么功臣兔死狗烹,如果以世俗的道德眼光来看,他们都算不得是“好人”。同样,一个政治家如果只被别人评价为“好人”,那绝不是什么光荣的称号。想想女神用同情的眼光看着你、跟你说你是个好人,当时你的心情是什么样地,你就明白了。周星星同学的老爸临死前告诉他,做贪官要奸,做清官更要奸。反正一句话,不管做清官、贪官,就是不能做好人。这么说,“是个好皇帝,也是个好人”的评价是一个很高的赞誉了。其实,历史上还有一个人比汉宣帝更配得上这个评价,他就是光武帝刘秀,当然我们今天的主角是汉宣帝。汉宣帝,刘询(曾用名,刘病已),生于公元前91年,汉武帝刘彻的曾孙。武帝和卫子夫生戾太子刘据;刘据纳鲁国史姓女子为良娣,生子刘进;刘进娶涿郡女子王夫人,生刘病已,即为后来的汉宣帝。按说作为皇族后代,出生后应该万千宠爱,可这位小时候运气不太好。因为那场历史上著名的“巫蛊之乱”,他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还有兄弟姐妹,全部都被他的祖爷爷刘彻给杀了。出生才几个月,他就成了孤儿,被关进了监狱。当时负责审理巫蛊案的丙吉对这个襁褓中的婴儿深为哀怜,便在狱中找了两个忠厚的女囚胡组和郭征卿,让其住在宽敞干爽的地方哺养刘病已。就这样,小婴儿刘病已还是差点被杀,一次汉武帝生病,糊涂了,有观望云气的方士告诉他说,长安监狱中有一股天子之气。这还了得,有人想篡位吗?于是武帝下诏通知京中各官府,凡各监狱在押犯人,无论罪行轻重,一律处死。使者夜晚来到刘病已住的监狱传达汉武帝诏令,丙吉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关闭大门,不让使者进去,双方僵持到天明,使者返回,将此事奏明汉武帝,并弹劾丙吉。汉武帝这时估计有点清醒了,说道:“是上天让丙吉这样做的。”于是下诏大赦天下。这样刘病已又一次靠丙吉保住了小命。后来丙吉想,这孩子老住在监狱之中,也不是回事,难道真养成小萝卜头。辗转得知刘病已的祖母的娘家人尚在,便将刘病已送给他们抚养了。后来巫蛊之乱渐渐平息下来,武帝下诏,将刘病已收养于掖庭(管理后宫宫女的单位),上报宗正并列入宗室属籍中,解决了刘病已的户口问题,此时刘病已的宗室地位才得到法律上的正式承认。当时,担任掖庭令的张贺曾是原太子刘据的宾客,感念旧恩,于是自己掏钱供养刘病已,教其读书。刘病已长大后,张贺又用自己的家财为其操办婚事,娶了许广汉的女儿许平君。从此,刘病已以许广汉兄弟和祖母娘家史家为依靠,开始过上了幸福的生活。青年时的刘病已,聪明好学,也喜欢斗鸡走马,游山玩水,了解风土人情。在这些游历过程中,他深切体会了民间的疾苦,也获得了不少辨别是非、察查吏治得失的一些社会经验。据《汉书宣帝纪》里说他身有“异相”,遍身上下甚至连脚底都长着长毛。住在长安城南的时候,睡过的地方不时有光明散发出来。他每次到卖饼的店铺里去买饼,被他光顾过的店子立刻变得生意火爆,连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资治通鉴》里也记载,公元前78年,上林苑中有一棵枯死倒地的柳树自己立起复活,还有虫子在其树叶上啃咬出“公孙病已立”的字样。后来史官认为这是预示宣帝刘病已。当然这些可能都是他登基以后才出现的一些附会说法。时间到了公元前74年,当时的皇帝汉昭帝刘弗陵(刘病已的叔爷爷)挂了。因为没有儿子,辅政大臣霍光立昌邑王刘贺为帝。可惜这个刘贺是个纨绔子弟,整日只知道吃喝玩乐,在皇帝位上只干了27天便被又被霍光废了。霍光在丙吉大力推荐下重立卫太子刘据的孙子刘病已为帝,是为汉宣帝。宣帝登基后,当时的朝廷大权全部在霍光手中,从霍光擅自废立之事就可见一斑。霍光的兄弟、女婿、外孙等等亲戚全都参加朝会,都在中央任职,霍氏一家势力在朝廷盘根错节。汉宣帝很清楚这一点,知道谁是老大。不然很有可能像他的前任一样被干掉,甚至小命难保。于是朝中各项事务都先向霍光报告,然后上奏。每次朝见,汉宣帝总是对霍光谦虚恭敬,甚至礼节都有点过头了。汉宣帝前往汉高祖庙祭拜时,宣帝和霍光乘同一辆车,心中十分畏惧,有如芒刺在背,很不舒服。但是宣帝忍住了。刘病已当了皇帝后,准备封妻子许平君为后。此时,霍光有一小女儿,也想嫁给宣帝当皇后,所以公卿大臣们心中都认为应立霍光的女儿为皇后,但也没有明说。汉宣帝于是下了一道莫名其妙的诏书,要求大臣们帮他寻找他在落难时候用的一把宝剑,大臣们这才懂得了皇上的心意,便奏请立许平君为皇后。这就是“故剑情深”的来历。可是霍光的老婆不干了,公元前71年,霍光的老婆因为女儿没有被立为皇后而对当朝的许皇后怀恨在心,与宫中女太医淳于衍勾结,将许皇后毒杀。霍光知道这件事后大吃一惊,这老娘们也太毒了吧!一开始想要举发,但后来还是将事情隐瞒和压制了下来。霍光的女儿当上了皇后。公元前68年,霍光去世,生病期间,汉宣帝前往探望,为之流泪。死后。汉宣帝与皇太后亲自前往霍光灵堂进行祭悼。此时的汉宣帝还是在忍。但是,汉宣帝在霍光死后立即任用张安世为大司马、车骑将军,主管尚书事务,以此来抗衡霍家势力。公元前67年,霍光的老婆竟然意图毒死当今太子,幸未得逞。当初毒杀了母亲,现在又想毒杀儿子,这女人真是丧心病狂。霍氏一家在朝中势力强大,骄横奢侈。此时的汉宣帝不可能不知道霍氏一家的罪行,早在民间时,他就听说霍氏跋扈的事情。可是时间不到,只能蓄势待发。等到霍光死后,宣帝亲掌朝政,立即命魏相成为丞相,准许平恩侯许广汉和侍中金安上可以径自出入宫廷;又下诏群臣可以直接晋见皇帝,以此架空霍家在朝廷中的地位。又慢慢将霍家在朝中的领兵重臣全部调离京师,所有统领京城警卫部队的将领,都改由汉宣帝所亲信的许、史两家子弟担任。勒在霍家脖子上的绳索越来越紧。霍家人终于受不了了,公元前66年,准备密谋造反,可是还没开始,霍氏的政变阴谋就被发觉,霍氏满门抄斩。此时距霍光死只有三年的时间。在铲除霍家势力过程中,汉宣帝充分地显示出一个成熟政治家的隐忍、果断和智慧,所以说他是个好皇帝。下面说说宣帝是个好人的事情。公元前64年,汉宣帝在一封诏书上说:“听说,古代天子的名字,民间都不常用,容易避讳,所以我改名为刘询。”因为自己的名字“病已”两字在民间常用,会带来老百姓的很多不便,主动改名。这一年一个当年掖庭所属宫婢上书朝廷,陈述自己对皇帝曾有抚育之功,汉宣帝亲自召见这位宫婢,询问情况,这才得知当年在狱中被抚养的身世。下诏寻访当年在监狱里抚养自己的胡组、郭徵卿,但二人已然去世,子孙尚在,都受到丰厚的赏赐。宣帝对丙吉对自己的旧恩大为感动。后来,凡是汉宣帝从前的老相识,甚至当初在狱中按刑律服劳役的妇女中,曾对他有抚育之恩的人,都被赐给官禄、土地、房屋、财物,分别按照恩德的深浅予以报答。宣帝又为了感谢当初掖庭令张贺对自己的培养之情,打算追封已经去世的张贺为恩德侯,张贺的弟弟张安世对此事坚决辞谢,汉宣帝直接说:“我本是为掖庭令,并不是为将军你!”张安世这才罢休,不敢再有异议。公元前51年,汉宣帝为了感谢辅佐大臣的功劳,命人在麒麟阁上,为他们绘制画像,描绘容貌,注明官爵、姓名,共十一人,他们都为国立过大功,闻名于当世。后世的云台二十八将、凌烟阁等都是受到了汉宣帝的启发。这十一人中只有霍光不注名字,只写“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姓霍氏”。这一点可以看出汉宣帝是个厚道人,没有掩盖历史抹杀霍光的贡献,但是也不隐瞒自己对霍光的态度。公元前49年,汉宣帝驾崩。班固赞曰:孝宣之治,信赏必罚,综核名实。政事、文学、法理之士,咸精其能。至于技巧、工匠、器械,自元、成间鲜能及之。亦足以知吏称其职,民安其业也。遭值匈奴乖乱,推亡固存,信威北夷,单于慕义,稽首称藩。功光祖宗,业垂后嗣,可谓中兴,侔德殷宗、周宣矣!

  汉宣帝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个人品德和文治武功都很优秀的君主。1。 个人品德方面是没的说了。成为了皇帝以后还念念不忘自己的发妻。汉代大多数皇后都是出身豪强或者权臣的家族,汉宣帝的皇后许平君却是出身平民。2。有成熟的政治手腕,除掉了专权的霍家及其党羽。却又能对霍光有很公正的评价,霍家谋反事泄被灭族以后依然保持对霍光的推崇。3。重视农业和经济发展。他在位期间西汉的国力达到顶峰,豪强的土地兼并也有所抑制。4。确立了相对于匈奴在西域的优势地位。前60年设立的西域都护府是历史上第一个管辖整个今新疆地区的机构。5。汉朝的庙号不轻易授予皇帝。宣帝(中宗)和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世宗武皇帝、世祖光武帝、显宗明帝、肃宗章帝是少数几个保留了庙号的汉朝皇帝。说明在官方的评价体系里,他也是有功德的皇帝之一。

  汉宣帝:不负高祖,不输汉武他是汉朝历史上最大的政治阴谋的牺牲品,却因此长在民间,熟知民生疾苦,吏治得失;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在登基前受过牢狱之苦的皇帝,也因此耳濡目染,喜好斗鸡赌马,机敏行侠;他是被权臣推上历史舞台的傀儡皇帝,虽不满二十岁,却懂得隐忍含垢,韬光养晦,最终独揽皇权,成就一代帝业。当命运的轮盘终于为他转动的时候,他不忘自己对患难之妻的承诺。一封圣旨,故剑情深,书写了中国两千年帝王史上最浪漫的一笔。当发妻中毒崩逝,他痛彻心扉,不顾祖制,将亡妻葬于往日故地,谥曰“恭哀”,使其成为汉朝第一位有双谥的皇后。香衾梦遥,南园遗爱,留给后人多少唏嘘。当匈奴屡屡犯边,他运筹帷幄,扬我国威。五将军师发长安,十六万铁骑成就汉朝四百年间最大规模的对匈作战。汉军追亡逐北,使纵横大漠、与大汉缠斗140年的匈奴终于低下了高昂的头,完成了汉武帝终其一生也没有实现的理想。汉宣一朝,政治上改革吏治,综核名实,信赏必罚,使良吏盛于当世。军事上降服匈奴,囊括西域,平定羌乱,设立西域都护府,使天山南北第一次划归中央政权,大汉天威自此远达葱岭万里之外。经济上整顿工商,抑制兼并,轻徭薄赋,百姓丰衣足食,粮食价格达到汉朝最低。文化上整理经典,将《史记》颁行天下,“霸王道杂之”的治国思想影响深远。汉宣帝共在位25年,励精图治,使大汉王朝吏治清明,经济繁荣,四夷宾服,国力达到鼎盛,史称“汉宣中兴”。

本文链接:https://famous.a8z8.com/hanchaogushi/42562.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